• 61阅读
  • 0回复

驯服漭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8
第2版()
专栏:

  驯服漭河
  本报记者 商恺
“宝剑镇漭”
河南省济源城下,滚滚东去的漭河上,架有一座古老的独拱大石桥。从前,这座大石桥的拱顶下面,悬有一口青铜宝剑,剑锋犀利,冷光闪闪,直刺河心。这里流传着一个“宝剑镇漭”的神话故事。
故事来源于民间的传说:在遥远的古代,漭河原是天宫里的一位蟒神,因为他性情暴躁,常常触规犯律,被天神逐出了天宫,将他变成了这条漭河。漭河发源于太行山南麓的山西省阳城县境,流经河南省的济源、孟县、温县,到武陟县注入黄河,全长一百三十公里,由十三条大沟、一百六十五条小沟汇合而成。漭河流域的人们,原希望漭河能为他们造福,谁知道漭河秉性难移,每到汛期,便兴风作浪,溃堤泛滥,世世代代,不知被它淹没了多少村庄田园,吞噬了多少生命财产,人们畏之如蛇蟒。有人说,漭河既然是条大蟒,那么蟒是最怕剑的。于是,人们便在漭河大石桥的拱顶下面,悬挂了一口青铜宝剑,希图借助这口犀利的宝剑,来驯服这条疯狂暴跳的漭河。
漭河大桥上的青铜宝剑,仅仅表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对治理漭河的迫切愿望,但是却无法驯服漭河。和人们的愿望相反,由于上游的林木草坡遭到了破坏,水土大量流失,下游河床被淤浅,山洪骤至,宣泄不畅,这就使漭河一年比一年变得更加凶暴起来。据当地史料记载,仅1915年、1919年、1924年、1939年等几次较大的洪水,即冲毁良田万余亩,房屋千万间,各种器皿财物,漂没无算。大水之后,便是大旱。1942年和1943年,沟干河涸,赤地千里。沿河人民卖妻子,卖儿女,最后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漭河流域曾流传着一首悲惨的歌谣:
“漭河水,长又长,
弯弯曲曲不像样;
天旱你往地下钻,
天涝冲地又冲房;
旱不收,涝减产,
年年跟你受凄惶。”
水旱灾害连续袭击,农业生产逐年下降,群众生活也就更为悲惨了。用他们自己的话来形容,那就是“早上糠,中午汤,晚上稀饭照月亮,冬天穿不上棉衣裳”。千百年来,漭河流域的人们,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水旱灾害中挣扎着,在饥寒交迫中呻吟着。
随着全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漭河流域也获得了解放。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紧紧地抓住了群众的治漭要求,提出了向漭河进军的号召,重新唤起了漭河流域广大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从此,“宝剑镇漭”的神话故事破灭了,人们认识到,要驯服漭河,只有依靠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自己的力量。于是,一个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治漭运动,在漭河流域一千三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了。经过连年奋战,目前这条疯狂暴跳了几千年的漭河,终于像只绵羊似的乖乖地驯服了,开始为生产服务,为人们造福。
凡是到漭河流域来的人们,无不惊异当地人民治理漭河的巨大成就,都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疯狂成性的漭河,是怎样被驯服了的?”解答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沿漭河流域作一次参观旅行。
绿了荒山头,干沟清水流
出济源城,溯漭河西北行,约三十里,便进入了峰峦起伏的山岳地带,所谓漭河上游便是指的这里。从这里越往前走,越令人感到兴奋,看吧,高高低低的岭岗上,都布满了蓊郁的林木,偶尔有几棵红得像火一样的柿子树,点缀其间;远远近近的山坡上,牧草丰美,成群的牛羊正在缓缓移动;山脚下,溪水淙淙,在鹅卵石上激起了一层白色的浪花……人们不由得要赞叹一声:好一片江南景色。可是,谁能想像到三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光山秃岭啊!那时候,不要说林木,就是蒿草都稀少得像癞痢头上的癞发一样。光山秃岭不能保持水土,平时干旱无水,一遇暴雨,则山洪暴发,万谷并流,山坡梯田被冲刷得沟壑纵横,岩石裸露,耕地逐年缩小,产量逐年降低,平常年景每亩仅能收六十斤左右。水土流失不知给人们带来了多少灾难!
现在这一切都成过去了。据济源县副县长李传清同志介绍:从1949年以来,在漭河上游通过封山抚育和播种栽植等方法,已经绿化荒山九十余万亩,占荒山总面积的70%以上,这对拦洪蓄水,减少下游灾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在虎岭一带表现的非常显著。虎岭是全国林业劳动模范曹永健的家乡,这里从1949年便开始封山造林。曹永健同志把我们带进了一条山沟里,这里林木繁茂,绿荫处处,有些地方,人们必须弯着腰或侧着身子,才能穿过去,许多树木已经长大成材。曹永健指着紧紧嵌在树干之间的大石块对我们说:“看见了吗?在封山育林以前,下大雨的时候,像牛这么大的石头,被冲得满山乱滚,真吓死人。”现在树木挡住了石头,石头固定了泥砂,上面有绿荫遮天,下面有落叶和杂草护坡,水土流失已经完全停止了。据济源县水利局的观测:现在日降雨三十公厘,林下不见水,日降雨五十公厘,水已不出坡,日降雨一百公厘,三日后清水长流。虎岭一带共有大小干沟七十多条,已有五十多条变成了长流水。群众节节打堰,引水浇地、做饭、洗衣、饮牲口都非常方便。他们赞美道:“绿了荒山头,干沟清水流。”根据群众亲身的体会,山区气候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过去,这一带山区里,不是恶风暴雨,便是长期干旱,三年有两年下冰雹。自从山上长起林木,却变得雨水调匀,冰雹更是不见了,虎岭一带已经获得连续三年的丰收。
小水库,山地宝,抗旱又防涝
登上漭河大堤,举目南望,只见有一长岭如带,从西北往东南迤逦而去,当地群众称它为南岭。漭河的几条较大的支流就发源在这一带的岭巅上。南岭一带,属于黄土丘陵区,既无林木,又无水草,到处沟壑纵横。年年秋季山洪暴发,挟泥带沙,一倾而下,直助漭河为虐;汛期一过,接着又是大旱。群众说这里是“十年九旱,季季有灾。”
现在,南岭一带的自然面貌已经完全改变了。
走下漭河大堤,随便沿着漭河的任何一条支流向着南岭走去,首先发现的便是河床两岸的岭坡高地,都变成了渠道纵横的畦田。“这是哪里来的水呢?”暂且不去管它吧。继续往前走不了多远,迎面出现一条拦河坝,挡住了去路。登上坝顶,一塘平明如镜的秋水,突然展现在眼前。白色的鸭群轻轻地在水面上泅过,南岭的倒影颤颤欲动,偶尔浪花翻处,一只鱼儿浮到水面,又猛地钻进了水底。想不到,在这黄土丘陵地带,会有这样一片湖光山色。这就是当地群众自己动手修筑的小型水库。绕过这座水库,继续往前走,还会出现第二座、第三座以及第四座、第五座同样的小水库。群众称这为水库群。每座小水库大约蓄水十万到十五万方,坝底埋有泄水涵管,可以随时放水浇田。刚才看到的畦田,便是用水库的水浇灌的。据中共济源县委副书记尚风田同志给我们介绍,这种小型水库的特点是:投资小,收效快,费工少,群众容易举办,是拦蓄洪水,发展上游灌溉,减少下游水害的有效措施。
现在,在漭河南北十三条较大的支流上,已经修建了六十座这样的小型水库,组成了许多水库群,共能拦蓄洪水七百四十多万方,可以控制漭河流域汛期三分之一的流量。这不仅大大地减轻了漭河下游的洪害,而且使许多岭坡高地都可以引水灌溉,改变了千百年来的干旱面貌,使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在漭河支流石盘河的上游的南姚农业社,共有社员六百二十户。在修建水库以前,这里除了有几眼十几丈深的砖井供人吃水以外,全社五千九百多亩岗坡高地,根本没有灌溉条件,经常受着干旱的威胁。当时流传着“南姚村,破烂滩,十年九灾人饿翻”的悲惨歌谣。自从1953年修起三座小型水库以后,90%的岭坡高地都能引水灌溉,旱田变成了水田,单作变成了双作,全社粮食总产量由九十万斤提高到了二百一十八万斤,历史上的缺粮村变成了余粮村。群众在庆祝丰收的大会上唱道:“小水库,山地宝,抗旱防涝真正好;自从修了水库群,南姚变成了聚宝盆。”现在,南姚农业社正计划明年利用水库大量地养鱼养鸭和栽种水稻。当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社主任王经宏同志特别嘱咐我们到明年这个时候再来,他说,“那时候,我们这穷山秃岭的地方,就变成江南的鱼米之乡了。”
(未完待续)(附图片)
  这是漭河中游的一段         本报记者曹桂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