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事在人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9
第2版()
专栏:

  事在人为
无数农业增产的先进榜样摆在我们面前,向我们每个县,每个区,每个农业社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人家能办到,为什么我们办不到?”
  12月14日浙江日报社论摘要
四年来,浙江全省粮食生产多数县增产,部分县平产,少数县减产。而增产县当中,又有的增得快,有的增得慢。这些不平衡的情况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农业生产即使是在目前这种比较落后的工具装备条件下,潜力也是极大的。潜力就在这种产量高低悬殊、增产速度快慢不一之中。现在,全省不仅有许多社和乡已经达到了亩产量八百斤(其中有的已经超过了一千斤),而且有的县已经在全县(市郊区)范围内达到了八百斤。根据统计材料,他们在解放初期粮食亩产量的基数和同类地区的基数是不相上下的,他们达到了八百斤,这就说明其他地区也同样蕴藏着能够达到八百斤指标的潜力。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产量高低悬殊、增产速度快慢不一呢?对于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说:自然条件好坏是一个原因,受灾程度不同也是一个原因。我们说,这些都是对的。但是,我们要问:为什么在客观条件相似甚至相同的地区,仍然会有产量高低悬殊、增产速度快慢不一的现象呢?
世上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事实。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的数字类比来看:
一,在土地利用方面。以同处平原地区的黄岩和平阳来相互比较,黄岩县,1956年双季稻面积占水田82.5%,秋冬两季没有闲田,并且已有10%的田冬季种植绿肥和裸麦间作,成为一年三熟,全年产量达到九百斤以上。而平阳县处于浙南亚热地带,无霜期长达二百七十五天,其他生产也比黄岩、温岭要好,但是冬种面积还不到50%,尚有冬闲田五十二万亩,许多地方仍然采用燥耕、晒白、烧泥块的老办法。1956年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五百几十斤,1956年比1952年只增长6%左右。
二,在增加肥料方面。丘陵地区的临安县,解放初期只有绿肥二万八千亩,到1956年,达到七万五千亩,占水田面积60%;1951年有生猪一万七千头,1956年发展到四万七千头,平均三亩四分田有猪一头。由于肥料充足,1956年粮食亩产量达到五百七十三斤,近四年来粮食增产49.5%,由解放前每年缺粮三个月变为现在余粮六个月。而平原地区的平阳县,目前绿肥只占水田面积的13%,平均八亩六分田才有一头猪,这也是这个县粮食增产很慢,亩产量比黄岩、温岭低二百多斤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在兴修水利方面。以诸暨和仙居来相互比较,诸暨县1950年至1956年的七年间,连续开展大规模的兴修水利运动,平均每年用工二百二十二万多个,全县每个男女整劳动力每年出工十五个,1956年每个劳力出工达三十六个。目前全县能抗旱三十天以上的水田已达94%,双季稻面积达到71.5%,连作稻从1949年的九千亩发展到二十六万亩,1956年粮食亩产量达到六百零二斤,比1949年增长67%。可是,仙居县四年来只兴修水利一百五十三处,用工十三万个,每一男女整劳动力每年出工零点三三个,扩大灌溉面积不到三千亩,易旱面积仍占40%,因此,1956年粮食亩产量只有三百二十八斤,比1952年产量还减少14.2%。
从以上三方面的数字对比来看,问题已经得到了十分明确而又十分具有说服力的回答。为什么在客观条件相似甚至相同的地区,仍然会有产量高低悬殊、增产速度快慢不一的现象呢?决定的问题还在于正确的领导,也就是说,“事在人为”。
合作化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前途。要使生产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在合作化的有利条件下来一个跃进,也就是说要使农业发展纲要得以实现,非依靠人的努力不可。今天有无数先进的榜样摆在我们面前,这就向我们每一个县、每一个区、每一个乡和每一个社,提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人家能办到,为什么我们办不到?”要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就去和那些走在前头的社、乡、区、县比较一下吧!比比产量高低,比比工作好坏。从比较中寻找自己落在后面的原因——是自己的领导工作信心不足、劲头不够呢?还是不摸底细、心中无数、对生产的潜力估计不足?是强调地区条件的特殊性、对先进事物缺乏敏感呢?还是依赖国家解决困难、忽视了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是满足于行政领导、不钻研生产技术呢?还是工作中受了挫折以后没有从中正确地吸取教训、反而缩手缩脚连适合当地情况的先进经验也不敢推广了?总之,从对照比较中,具体地分析本地的生产情况和工作情况,找出自己不如人家的主客观原因,这就找到了今后具体的奋斗方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