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驯服漭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9
第2版()
专栏:

  驯服漭河
  本报记者 商恺
水窖步步蓄水 梯田节节拦泥
穿过水库群,到了南岭的半山腰上,这里全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按照当地群众的说法,已经是“梯田化”了。远远望去,像是由无数线条组成的美丽图案。耿章乡背坡农业社的党支部书记吴朝信同志介绍说:“这一带地势高,水位低,水源特别缺乏,既不能修库,又不能打井,遇旱别说浇地,人畜吃水也很困难。”听了吴朝信的介绍,简直使我们迷惑不解了——因为今年自入秋以来普遍缺雨,许多地区的秋作物减产,冬小麦无法播种,可是,南岭一带的农业社秋作物都获得了丰收,面前的冬小麦,又是青旺旺稠密密的,像马鬃一样铺展在土垅里,这是那里来的水呢?
为了给我们揭开这个奥秘,吴朝信领我们参观了他们的梯田。这些梯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周边高,里边低,当地群众把这叫做“弧形梯田”,它能拦蓄雨水,保墒抗旱。在较大的地块里,中间又筑有一道或两道土埂,当地群众把这叫作“土布袋”,在雨水较大时,它可以减缓水流的速度,使水慢慢渗入地下或迂回流出,避免冲毁田面。在每一层梯田地头上,有用砖石修成的排水口,群众叫做“水簸箕”。吴朝信说,过去这里都是平面过水梯田,蓄水能力很低,一遇暴雨,堎堰坍塌,水土流失。解放以后,有计划地进行了里切外垫,修堎垒堰,培埂加固等一系列的措施,才变成了这个样子。这种梯田蓄水能力很高,根据今年雨季在六千平方公尺的地面上观测结果:日降雨量八十一公厘,时降雨量五十一公厘,雨水始终没有出田,完全渗入了地下。因此,大大增强了抗旱能力。耿章乡有一千多亩旱田,今年入秋以来,经过七十多天的大旱,一水未浇,每亩还打了一百二十斤粮食。
我们跟着吴朝信攀登着一级一级的梯田继续往上走。在地头或路边隔不了几步远,便有一个圆洞洞,顺手拾起一个石子投下去,传来嗡嗡的回声,说明里边已经蓄满了水。这就是漭河流域著名的水窖。这种水窖做的很讲究,分窑洞式和瓮式两种。口小,肚大,窖壁和窖底都用三合土(石灰、细砂、红粘土)捶成,防止渗漏。窖口旁边,挖有一个沉淀池,下雨时,雨水流入沉淀池经过沉淀,流入水窖,然后加盖封闭。据吴朝信说,每个水窖能蓄水五百担到一千担,旱时浇地保苗一亩到二亩。
水窖是在耿章乡试验成功,然后从这里向外推广的。现在,在漭河流域,像这样的水窖已经发展到六千五百多个,可拦蓄洪水三百多万担,解决了丘陵地带梯田的干旱问题,使农业增产获得了保证。耿章乡三个农业社,共有水窖一千三百个,今年用窖水点种保苗,两千四百亩秋作物每亩产量达到三百多斤,而且家家户户都用窖水种上了三四分蔬菜,亩产萝卜、白菜四千多斤,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长年吃不上新鲜蔬菜的情况。群众高兴的说:“水窖省工又省钱,涝天蓄水旱浇田,人吃马饮洗衣种菜,样样不作难。”
多年的蛤蟆湾变成了米粮川
我们绕到了漭河中游的北岸。从这里往北直到遥远的孔山脚下,一方一方的畦田,排列得那样整齐。现在,稻子已经收割完毕,畦田里的水已经放干,青旺旺的麦苗又铺满了地面。暖和的阳光下,碧蓝的天空里,飞翔着成群的白色和灰色的鸽子,显示了一幅秋日农村的丰收图景。在这里,我们访问了堰头、水屯等几个村子。农业社的社员们正在打禾场上打稻子。趁他们休息的空隙,便一齐席地座谈起来。根据他们粗略地估算,今年水稻生长良好,每亩有二百五十斤到三百斤的希望,再加上今年夏季收获的小麦,每亩麦稻的收获量,将达到四百斤以上,比1953年以前增加了两倍多。
“从前这里是什么情况呢?”提到过去,又勾引起了他们许多苦痛的回忆。从前,这一带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变成了盐碱沼泽状态,面积有十二万余亩,是有名的“蛤蟆湾”。夏秋之间,天雨加上山洪,村前村后,一片汪洋!
解放以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这里的群众,先后开挖了三条通往漭河的大排水渠,一百多条大小排水沟,排除了多余的积水。接着又疏浚了漭河的支流——珠龙河。然后又在珠龙河上开辟了一百五十多条灌溉渠道,装修了桥涵闸口,使它不仅可以排涝,更重要的是可以蓄水浇田。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大约八万亩的耕地摆脱涝灾。对于像水屯、堰头这些过分低洼的地方,则利用珠龙河的水,实行稻麦连作。每年夏初,小麦收割以后,立即放水插秧,秋后水稻成熟,再排水种麦。几年以来,这一带的麦稻连作每亩产量均达到四百斤左右。
出水屯,沿着大路往东走去,是西马头、东马头、苗店等一连串稠密的村庄,在这里,我们参观了改良盐碱沼泽地的伟大创造——沟洫台田。
一望无际的耕地被划分成为一排一排的二三亩大的长方形地块,地块的一头和大路相连,其余三面都挖成五尺多宽、四尺多深的小沟,小沟和小沟相通,又和支沟干沟相连,最后一并通往排水渠。沟里经常有水,并且养有鱼,种有藕。现在污浊的水沟里,虽然只剩了些残荷败梗,但是,可以想像得出,夏天,当荷花盛开的季节,这里该是一片多么迷人的景色啊!
有人问到沟洫台田的作用,引导我们参观的马头农业社社长张秀福同志作了详细的说明。他说,这一带大约有三万多亩土地,由于常年积水,地下水位升高,土地盐碱化,种旱作物不能排涝,种水作物水源又不足,而沟洫台田恰恰解决了这个矛盾。挖了沟洫,抬高了田面,降低了地下水位,涝时用沟洫排水,旱时又可以用沟水浇田。多年的“蛤蟆湾”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米粮川。今年,马头农业社每亩台田没施一斤肥料,就收获了四百多斤粮食。另外,还可以捕鱼两万斤,采藕十万斤。
漭河两岸人民的欢笑
我们登上了漭河下游的谷旦节制闸,滚滚的河水,冲击着闸门,发出雷鸣般的巨响。谷旦节制闸,在孟县谷旦镇的附近,是漭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站在这高大闸门上,漭河的形状就看得很清楚了。从这里往上,河床宽阔,能容八百到一千秒公方的流量;从这里往下,河床忽然变窄,只能容纳一百到一百五十秒公方的流量,整条河流上大下小,极像一个漏斗。因此,漭河谷旦以下的堤防,过去几乎是连年溃决,两岸八万亩良田,常常被洪水淹漫。在这一带曾流行着“济源响雷打闪,孟县吓破人胆”的说法。
现在,对漭河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所获得的效果,也在这里集中地表现出来了。漭河灌溉管理局局长范明德同志说,在治理前,1953年汛期,上游落雨五百四十公厘,漭河流量是五百秒公方,曾在谷旦以下的梧桐村两次决口;治理后,1956年和1957年汛期,上游落雨五百六十公厘到六百公厘,漭河只出现了七十秒公方的流量,减少了86%以上。特别是在谷旦和谷旦以下的柳湾,修了两座分洪灌溉两用的节制闸以后,旱时可以闭闸引水灌溉五万亩良田,汛期可以将漭河流量节制在一百秒公方以下,安然向下宣泄。遇有特大洪水流量时,还可以通过泄洪道向东分洪,这就基本上消除了漭河洪水对下游的威胁。
走下节制闸的闸门,漫步在漭河下游的大堤上,清澈的河水静静地向前流着,肥壮的牛羊在沿着堤坡吃草。我们和一个放羊的老伯伯随便攀谈起来。这位老伯伯姓吴,今年六十七岁了,是堤下段渠村人。话题很自然地转到了漭河上去。老伯伯谈话很有风趣,他说:“漭河啊它就像个大恶霸一样,我活了六十多年了,没记得它办过一件好事,淹是因为它,旱也是因为它。自从解放以后,共产党把它改造成了好人,它又办起好事来了。”老伯伯举起他那赶羊的大鞭,指了指漭河两岸说道:“看见了吗?”只见那一望无际的原野上,纵横的渠道之间。麦田紧接着菜园,菜园又紧连着麦田……孟县有名的亩产千斤粮万斤菜的高额丰产区,就是指的这里。老伯伯说:“这都是用漭河的水浇的啊!过去,眼看着庄稼活活地干死,也没人敢动一动它,现在,要多少水就得给多少水,真是比自己的儿子还听话哪!”老伯伯说到这里,大声地笑了起来。这笑声是多么熟悉啊,我们在漭河两岸,到处都听到了这样的笑声。 (续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