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为了实现“四、五、八”——记全国农田排灌机械农业机械化会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9
第3版()
专栏:

  为了实现“四、五、八”
  ——记全国农田排灌机械农业机械化会议
  新华社记者 田林
在全国农田排灌机械及农业机械化会议上,各地要求供应1958年排灌动力机械的数字涨了几次。在会议以前,全国需要的马力数是五十三万匹,后来一直上涨到一百一十二万匹。这是一个普通数字,它却等于目前全国所有的农业动力机械总数的两倍还多呢!原定明年供应一千四百多台拖拉机的数字,也远远不能满足各地的需要。只河北等十三个省市就提出要增加近二千七百台。内蒙古、青海等地代表反映牧区也迫切地需要打草、切草等机械,有些地方的代表还反映山区人民也迫切要求机械。
为啥人多还要机器?
我国的特点是人多耕地少,为什么各地还要那么多机器呢?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产粮食。农业合作化以后,农业和副业生产的发展,使我国农村普遍出现了新情况。特别是在今年中共中央三中全会和发展农业的四十条纲要(修正草案)发布以后,一个农业生产的新高潮就在全国各地开始出现了。在农忙季节,许多地方都感到劳力不足。就是在人口稠密的地区,经营较好的合作社,农忙时,劳动力也很不足。
农业生产既要靠地利,又要靠天时,季节性很大,有时差一天也要减产。用农民的话说就是“节气不饶人”。农谚说:“枣芽发,种棉花”、“春分麦入土”、“柳毛穰穰下稻秧”、“谷雨前后点瓜种豆”、“大麦豌豆不出九”、“过了芒种,不可抢种”等等都说明农民非常了解抢农时的重要。要机器主要就是为了抢农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长江流域,要把双季稻种好,农民说,最好能做到“早黄晚青”,即上午割早稻,晚上就插晚稻。如果赶得上季节,抢得了农时,原来种一季的地方就可以改种两季甚至三季。河南辉县孟庄南李村就是一个例子。他们在割麦前用养稻苗的方法育谷苗,割麦后灌水栽谷秧,收谷后种白菜、萝卜,菜熟后再种小麦。所以他们那里出现了不少每亩年产千斤粮、万斤菜的田地。在华北平原,改一熟为双熟,每年最忙的时间集中在六十天左右。即从割麦到秋种二十天,秋收到种麦四十天。在这个时期,又收又种,还要灌溉,劳动力就不够用了。长江流域,双季稻交替的空隙只有几天到二十天。在这期间,要收、耕、耙、施肥、插秧,所以非常紧张。因为忙不过来,有些可以复种的也就只好不复种,或者虽然种上了,又因失去天时而减产。有些地方耕地时牲口不够,只好由人来拉犁,邢台专区隆尧等三县,今春就有五万八千多人拉犁种地。皖北人拉犁也很普遍。也由于人力不够,内蒙古的草原,目前只利用了三分之一,影响了牲畜的发展。
增产关键在于水
我们的祖先就非常了解水对于农业生产的利和害,所以在我国人民中普遍流传着大禹治水的动人的故事。可是,直到现在水对于我们还是未完全降服的野马。每年差不多都有几千万亩耕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旱灾和涝灾。我国水利资源虽很丰富,但是我国水田和水浇地一共还只有耕地的四分之一。农业纲领四十条要求在十二年内,从北到南,亩产量要分别达到四百、五百、八百斤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多施肥和精耕细作外,关键就在于水。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最近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已确定明年农田灌溉面积增加近一亿亩。
华北的农谚说:“麦收八十三场雨”。意思就是说八月、十月和来年三月有三场雨,麦子的收成就不错。研究农业增产的人士认为:有了肥料,麦子浇五次水,棉花浇三次水,就可以丰收。可见,水是增产的关键。有人诙谐地说:要实现四、五、八,首先就要对水实行“限制、利用、改造”的办法。正因此,在农业机械化声中,排灌机械的呼声就最高。
天津团泊洼有四十七万亩地。由于地势低洼,低地经常被涝,高地又常浸碱,每亩平均产量只十多斤。后来这里建立了抽水站,修了渠,既排除积水,又用甜水来冲洗碱地,结果,今年亩产量已达到平均四百四十九斤。出席这次会议的山西代表说:今年山西大旱,许多地方使用机械提水后,保证了产量。所以农民都说有了水泵锅驼机,不愁棉花不愁米。甘肃省代表反映:靖远县三和乡建立抽水机站以前干旱无法播种,建站后,棉花有的达到亩产皮棉一百八十斤,小麦有的达到一千斤。河北石家庄地区也因为浇灌得好,出现了麦子一千斤,棉花四百斤的纪录。上述辉县南李村能够做到一年种三次,关键也在于灌溉。他们实行了“三肥五水”,即施三次肥,浇五次水的办法,所以达到了高产。
去年,我国用机械灌溉排水受益的耕地,已有一千七百万亩,今年估计已超过二千万亩。根据会议提供的材料来看,在水稻区,用抽水机灌溉,每亩增产自几十斤到一百多斤。如改两季为三季,可增产二百到三百斤。在荒碱地或干旱地区,用抽水机抽水改良土壤或种植水稻,每亩增产自二百斤到五百多斤。在棉麦产区,由于灌溉,一般可增产籽棉三十到五十斤或麦子五十到一百五十斤。在低洼地区排涝,特别是沿江滨湖的圩田水稻地区排涝,能保证高产稳收。
要牲口还要机器
今年冬天,全国各地都已掀起群众性的兴修农田水利的运动。这一运动今后还将继续展开。这样,就需要大量排水和浇水的机具。目前,使用最多的兽力水车和人力水车,效率低,成本高。据河南十一个县十七个村的调查,比数如下:
人力水车 每天浇地二亩每亩灌溉成本约三点六元;
兽力水车 每天浇地三亩每亩灌溉成本约二点五元;
锅驼机(五马力)带水车每天浇地二十五亩每亩灌溉成本约零点四元;
煤气机(三点五马力)带水车每天浇地四十亩每亩灌溉成本约零点一一元;
煤气机(十马力)带水泵每天浇地一百亩每亩灌溉成本约零点零八元。
由此可见,人畜力提水不仅不经济,而且效率低,如果只靠人畜力,就难以抢农时。
不仅如此。一头牲口耗用粮食约等于两三个人的口粮。以河南为例,如果可灌区全部用牲口作动力,需要牲口一百万头。就以每年每头牲口耗粮六百斤计算,年耗粮六十亿斤。如再加上磨面,就还要加三十到四十万头毛驴。且不用说牲口繁殖很慢,就是目前我国粮食不丰的情况下面,只靠繁殖牲口,也是不行的。虽然对于饲养、保护和繁殖牲畜的工作,我们并不能丝毫放松。
动力机械除了使用于灌溉排水以外,还可以利用来作各种副业加工。因此,农业社纷纷要求购买机器。河南信阳专区要求订购四千台。商丘新华一社已集资一万多元,要求买十马力抽水机十二个。安徽农民到处收买煤气机,没有,柴油机、汽车引擎都要。
主要发展煤气机
1949年,全国灌溉动力设备一共只有九万七千马力,今年灌溉动力设备已达到五十四万马力。我国适于发展机械灌溉和排水的地区,近四亿亩。其中除已经发展的二千亩外,利用地上水灌溉或需排水的约二亿亩,靠地下水灌溉的约一点六亿亩。如按每马力平均负担五十亩计算,约需动力机七百多万马力。
解放前,农业动力机械中以柴油机为最多。解放后,增加了电动机、煤气机和蒸气机。据有关方面统计:去年,柴油机近二十一万马力,电动机占八万多马力,煤气机近十万马力,蒸气机(即锅驼机)近三万马力。
这几种动力机各有短长。根据目前我国石油少、钢铁少的条件来看,主要应该发展煤气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