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抽水机械在解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9
第3版()
专栏:

  抽水机械在解虞
  会文
  使用水利机械有必要有好处 准备工作不到家却会出毛病
山西省晋南专区的解虞县位于中条山北麓,是一个盛产棉麦的地区。土地平坦,水利资源丰富。据初步普查,全县七十五万亩耕地中约有六十万亩可以逐步变成水浇地;但是大部分需要利用地下水,适合发展提水灌溉。1956年这个县计划增加灌溉面积二十万亩,如果发展用人力和畜力的提水工具,全县就得安装畜力水车一万多部,增加牲口将近两万头。当时看来,增加这么多的牲口是根本不可能的。从另一方面看,全县地下水位一般都很高,多数地区水源很旺,群众投资能力强,有着很好的发展机械提水灌溉的条件。这样,发展机械灌溉,保证粮棉增产,就成为全县广大农业社社员的迫切要求;同时,农业高级合作化以后,也具备了大量发展抽水机械的条件。中共解虞县委分析了这一情况,认为发展动力抽水机械,能够提高农业产量,解决经济作物区劳畜力不足的问题,克服增加水井以后带来的畜力不足的困难,因此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大量推广抽水机械。
去年一年,全县便发展了柴油机和锅驼机四百零四部,共二千三百八十三马力;现在全县连原有的机械,共有各种动力抽水机械四百四十五部,共二千五百七十五马力。由于动力抽水机械大量发展,水浇地扩大了八万多亩,对今年的棉麦增产起了不小的作用。
但是在抽水机械大发展以后,也发生了不少问题和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首先是农业社的司机人员少,技术低,不能很好地管理机器,也没有一套管理和保养检修的制度,加上没有机房,机器随便乱放,听任风吹雨淋,结果机器经常发生毛病。去年全县经常使用的抽水机械只有半数上下。机械出了毛病和缺了零件以后,又不能及时修理,往往是东奔西走,到处求人,有的还跑到太原和西安去修理和配零件。这样不但加大了修理成本,也耽误了作物的及时灌溉。清华红星社有四部机器发生毛病以后送到太原和西安去修理,因为毛病较大,光修理费就花了将近四千元,相当于机器成本的50%。同时由于工厂事先没有纳入季度生产计划,费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才修理回来。全县的机器利用率也不高,除用于浇地以外,其余的时间便长期闲着不能发挥作用。
上述问题的出现,曾经挫折了部分农业社发展机械灌溉的积极性。有的农业社由原来没机器想机器,争着买机器一变而为有了机器愁机器;甚至有个别社因为操作技术难掌握竟要求退机器。
县委发现这种情况以后,认为问题是严重的,如不有效地加以解决,势必要影响到水利的继续发展和工农关系的进一步密切。一年来,他们走过了一段曲曲折折的道路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培养司机人员扩大技术队伍 加强管理养护建立修配组织
首先是采用多种多样的办法培养和提高司机手,扩大技术队伍。1955年的时候,全县会开柴油机的只有四十多个人,这样一支薄弱的技术力量是不能适应大量发展动力抽水机械的需要的。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除省、专区继续给他们培训了各种司机手八十四人以外,他们还采取训练、师傅带徒弟和包干轮回指导等三种办法来培训人员。训练班先后举办了七期,训练了九百四十七人。在训练中碰到了缺少合适的教材的困难,他们便根据省水利局的训练教材,编写了通俗的教材。教员不足,他们便一方面由供销社和农业社现有的比较熟练的老技工负责训练,另一方面向天津内燃机制造厂、石家庄动力机器制造厂聘请技工担任教师。经过训练的学员70%以上都能初步掌握操作技术。但是经过短期训练的司机手,缺乏实际经验,技术水平还很低。他们便在实际工作中采取边开边教、师傅带徒弟的办法进一步提高和培养技术力量。全县共带出徒弟六百六十六人,其中有五百七十四人能够较好地掌握操作技术。例如虞仰镇幸福社,县上只给他们训练了二十四名司机手,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带出了三十三名。现在全社共有五十七名技工,每部机械平均有两个技工掌握。他们还组织县和集镇供销社的十名机械技术员分片包干,轮回指导,帮助解决操作中的具体困难。同时,制定了安全操作规程,推广了机械管理、节省耗油量、机械综合利用、柴油机改装煤气机四种经验,并且组织参观交流经验。通过上面几种办法,基本上克服了操作技术上的困难。
其次是加强管理养护,建立简易的修配组。
各农业社都实行了专人专机、人跟机器走的管理制度。每部机器都固定工人,从操作、用油、浇地到保养全盘包给他们,而且常年固定。各农业社还制订和贯彻了检修保养制度。除随时检修擦洗以外,许多社作到了每十天至半月拆卸擦洗一次,每月大拆洗一次。有的社锅驼机用的水还经过软化处理。各农业社还实行定额管理,努力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成本。这样一来,管理上的混乱现象便消除了,机械损坏情况大为减少,并且出现了许多减少燃料消耗等的先进事迹。
他们还以一个社或几个社为单位成立修配小组,负责解决了一般的修配问题。全县农业社自己建立的像样的修配小组共九个。根据他们的经验,只要有一个老技术工人、投资一千五百至二千元,购买些钳子、扳子、搪缸机等工具,就可以修理一般的毛病,并且能制造小螺丝、元杆等零件。修理成本也很低。象于乡幸福社的修配小组成立八个月以来,共修过大小毛病五十多次,配大小零件五十多件,比到外面修理节省开支一千一百多元。社员们说:有了修理小组,大毛病防止了,小毛病自己就修了,既省钱又省事。
如果机器出了较大的毛病,就由供销社和轧花厂修配。半年来,全县共修好大小机器一百七十二部,供应零件一百二十多件,基本上保证了机器的正常使用。
为了鼓励司机的积极性,各社都本着“适当高于一般农活”的原则,采取“逐步提高技术,逐步增加工分”的办法,按司机各人技术高低适当评定等级,分别给以合理报酬,同时注意解决司机手的福利问题。此外,还建立了开车登记簿、领物成本核算登记簿、事故发生登记簿和功过登记簿等,以便按时评比,进行奖惩。
  利用动力机械进行副业加工 节省人力畜力增加社员收入
为了充分发挥机械效能,他们还把动力机械用于副业加工。这个县使用抽水机主要是浇灌棉花和小麦。但是这两种作物的需水和灌溉季节,全年也不过四至五个月,有半年以上的时间机器闲着不用。大马力机械由于水源关系,即使在灌溉期内,也很难发挥所有的效用。另一方面,农民每年用于磨面、榨油、轧花等副业加工方面的劳畜力很多,造成了劳畜力的紧张,而且这些副业加工又多集中在冬春这两个灌溉不忙的季节里,这就有必要而且有可能用机械来进行副业加工。据不完全的统计,全县用来浇地结合副业加工的机械共有二百三十四部,一千二百七十一马力。仅用于轧花的八十五部机器就加工出皮棉五千五百万斤,占全县总产量的50%以上。燎原社一个五十八马力的柴油机,除带动一台八寸水泵以外,还利用剩余的三十多个马力同时带动十八部轧花车和四个钢磨,去冬今春除浇地二百二十二亩外,还轧花一百二十五万斤,每天磨面五千斤。燎原社由于综合利用机械,今年来共增加收入五万三千多元,除去机械建设成本还可以净收入三万五千七百多元。由于使用机械代替人力、畜力进行副业加工,因而腾出了不少的劳动力,对缓和经济作物区劳畜力不足的紧张局势有很大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可以节省出劳力十二万个工日、畜力五十多万日投入农业生产。这些都巩固和鼓舞了农业社员发展抽水机械的积极性。(附图片)
  山东省胶县星光农业社的灌溉机械,在冬浇小麦中发挥了威力。
新华社记者 孙静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