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大粪有了新用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20
第3版()
专栏:

大粪有了新用途
本报记者 曹葆铭
用粪便代替石油
春节前几天,中南建筑材料试验所的中级学习组,正在学习共产党的“八大”文件。文件中有几处提到我国石油产量不多,今后要大力发展石油工业。很自然,技术员刘平就谈到:
“能不能想出个办法使石油产量增加,普遍供应农村?我的亲戚从乡里来说,农村除了开大会外,夜里学习和开小会,都缺油点灯。”
“石油的问题可以解决。”工程师姜子钢马上应了一句。
“怎么解决?”
“用粪便代替石油!”
粪便能代替石油?想不到四十二岁的工程师姜子钢还会这样开玩笑,大家嬉笑一阵便过去了。
但是,两天后的晚上,学过化学的行政干部胡太山却去问姜工程师:“你前天说用粪便代替石油,是不是真的?有什么根据?”
二十年前的一段经历
“当然是真的。”姜工程师接着便谈了二十年前的一段经历:1936年,他在大冶石灰窑振德高级工业学校读书,镇上没有电灯,晚上自习很不方便。这时,有个姓翁的日本留学生在汉口办了个“天然瓦斯传习所”,并在报上登广告:“用牛马粪点灯”。学校就派他和姓陈的同学来学习。果然,在一个密闭的粪便池里,真能引出甲烷气体(沼气)来点灯,灯头跟普通的煤气灯差不多。三个月里,姓翁的只教给他们一般操作,不讲粪便产生甲烷的原理。特别是第一窖粪里要掺些“药粉”进去才能出沼气,而姓翁的始终不肯讲这些“药粉”叫什么名字,只要他们拿钱向他购买,好几元一瓶。不过,当学校用这办法后,一个粪池点了三十多盏灯,二三十人的教室只用一盏灯就行了。他们平常只是偶尔加点新鲜的粪便进去,便用到1938年日本进攻湖北为止。以后二十年中,学土木建筑的姜子钢始终在城市里工作,对这件事没在意。胡太山说道:
“现在跟旧社会不同。伪政府没替农民着想,不注意这事。现在农村实现了合作化,又要进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如果能将这个办法用在农村,一定很好。”
他们马上去找刘平商量。三人决心要为农村解决照明和动力的燃料问题,为农村建设服务。
“大力支持,认真办理”
但是,当他们从“酿造学”中找到粪便产生甲烷气体的原理和姓翁的所掺的“药粉”是小苏打、石灰等碱性物质后,却发生了问题:试验需要经费和时间!他们试验所是专门试验建筑材料的,性质不一样,同时任务又很繁重。怎么办呢?他们三人商量了很久,决定写信给中共湖北省委,请省委支持。
他们的信刚送走一个多星期,省委办公厅就回了一信:你们的建议已转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研究。请你们同科学分院联系。当姜子钢去联系时,科学分院已回复省委了,认为建议有科学根据,同意试验。4月上旬,湖北省工业厅化验室副主任李士春亲自找他们来了,说省委要工业厅组织这次试验,请他们订个试验计划。当他们编出计划,申请七百五十元试验经费时,工业厅徐厅长马上批示:“大力支持,认真办理。”并将款拨给中南建筑材料试验所,请他们掌握。
党和政府的支持鼓舞了参与这次试验的每一个人。所里的工作很忙,所里的混凝土工人便在一早一晚和星期天,去帮助他们修建发酵池。姜子钢和胡太山(刘平已调走)也亲自去支壳子板,扎钢筋和搬砖头。池子修好了,武汉军区牛奶场又送给了他们牛粪。6月27日,他们擦燃一根火柴,用沼气做燃料的气灯便点亮了。他们马上给省工业厅写了个报告,请他们来看看,并准备做动力试验。
“这是个大问题!”
试验刚开始,他们就发生了一个疑问:“肥料给照明用了,没肥田的了,这矛盾怎么解决?”姜子钢也没有办法。因为他们过去都是将发酵后的粪便当做污物排除掉了。在试验中,旁边又有人说:“农民早起早睡,有灯固然好,没灯也可以。搞几百块钱修这么个池子,点几盏灯,农民未必欢迎。”“这沼气灯过去有人搞过,以后又没人搞了,里面一定有问题。不然不会失传。”碰巧,他们送试验结果去工业厅时,负责这个问题的李士春出差去东北了,把事情积压了一个多月没人管。试验所的领导干部便吩咐他们:“做个试验总结给工业厅,他们如要继续试验,就继续做;如果他们不继续搞了,就收摊子。”
这些问题,特别是做为燃料和农业肥料的矛盾问题,怎么解决?碰巧这时长江日报登了苏联“青年技术”杂志一篇题叫“生物能发电站”的文章。这篇文章谈到用粪便、杂草、枯树枝等废物制造甲烷气体来发电;发酵后的有机肥料还能提高农作物的收成25%—30%。
能用大粪发电,还能提高农作物产量,苏联的文章给他们的试验工作提示了广大的远景,坚定了他们的信心。
9月初,工业厅的几个厅长亲自来看这个试验了。接着,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和书记张平化、赵辛初、副省长刘济荪都来了。
当他们听说这个工作既能解决农村的动力问题,又能提高农业生产,都说:“这是个大问题!”分工领导工业战线的书记张平化还向姜子钢讲:“方法简单,又解决问题,我们要大力支持。你有什么困难?提出来,我们马上解决。”
9月6日,湖北省人民委员会邀请姜子钢、胡太山去开会,工业办公室和农业办公室主任、工业厅长、农业厅长和计划委员会的主任都亲自参加了。会上,人委决定成立专门的“生物能利用研究组”,并拨款三万元进行大规模的试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在10月14日就用沼气代替汽油,将抽水机发动了。12月2日,又将发电机带动了,亮起了电灯。发酵后的粪便的速效氮也提高了五倍多。
这个试验立即引起了各方面的兴趣。湖北省六个专区、四个市和两个县都派人来学习这项技术,回去就着手试验,准备推广。中央农业部、农垦部、城市服务部、化工部都决定派人来研究。
为在农村推广作准备
记者12月中旬去试验现场参观的时候,正遇上附近的星星一社的农民蔡正余在那里。气门一开,气灯和电灯先后亮了,烧水的气体燃了,门外的抽水机就哗哗地喷出一股激水。蔡正余听说这粪便池里引出的气体能在十四分钟内烧开一壶水,有些不相信,拿出一张纸到绿色的火焰上去点,纸马上就着火了。当气门关闭后,纸就点不着了。他立刻兴致勃勃地抚摸着引导沼气的管子,提了一连串的问题:“一担粪能出多少气体?”“多少气体能发动抽水机?”……
姜工程师告诉我们:“苏联格列尔同志将他尚未出版的著作手稿送来了,使我们在理论上系统化了,也明确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我们还在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出各种数据,如若干粪便发生多少沼气等等。二是格列尔同志的著作上讲,能将气体压缩在瓶内发动汽车和拖拉机,武汉制氧厂正准备来做这项试验,这样就能减少远距离的安装管子的费用。三是在南湖建设各种结构的发酵池,用三合土代替钢筋混凝土,用竹管代替铁管和胶管,使基本建设费用进一步降低,以便在农村中推广。”(附图片)
倡议人姜子钢(左)和胡太山在作试验
李季春摄(湖北日报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