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不受过去苦,不知今日甜”——记天津大直沽街居民关于粮食计划供应问题的辩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20
第4版()
专栏:

“不受过去苦,不知今日甜”
——记天津大直沽街居民关于粮食计划供应问题的辩论
新华社记者 朱泽民
“不受过去苦,不知今日甜”,这是天津市大直沽街的居民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经过了一场对粮食计划供应的辩论以后得出的结论。
大直沽街的两个居民委员会一千一百多户人家,在鸣放中共提出一千四百多条有关计划供应方面的意见。这里有一些人叫喊粮食不够吃。居民委员郝淑珍说:“我家八口,一个月差两天的粮食,光节约不吃饭行吗?”家庭妇女张克茹说:“我上月到娘家住了半月,粮食才够吃了。”类似这样的说法不少。到底粮食够吃不够吃?干部们在闹不够吃最多的梁家胡同作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二十五户中有二十三户都够吃甚至有余。叫喊不够吃最凶的有四户:其中一户全家六口,定量一百六十二斤半,有四口人都超过了标准,是个余粮户;另一户九口人,大人四口,小孩五口,定量二百五十七斤,每月完全够吃。只有两家因为小孩长大了,粮食定量没有及时调整,所以每月差一两天。
经过大家算细账,首先明确了一个问题:绝大部分人家粮食都够吃。但是,为什么还有小部分人叫嚷粮食不够吃呢?群众自己分析出有五个原因:第一是吃粮食没计划。马秀英有两个小孩,每次孩子一哭一闹,顺手就给一块饼,日子长了,小孩都成了习惯,这种情况非常普遍。第二是养鸡鸭。秦淑珍养了四、五只鸡,一月就要二十斤粮,有的甚至养十四只鸡也喊粮食不够吃。在城市中养鸡鸭,不但影响卫生和公共秩序,而且浪费粮食。第三是亲戚朋友来吃饭不收粮票。马英兰家来了一个亲戚,一住十个多月没有粮票,这家也喊粮食不够吃。第四是想留后手,多积点粮票换细粮吃,甚至想多存点粮票,这种思想也很普遍。第五是小孩长大了,粮食定量没有调整。
粮食够吃不够吃的问题明确以后,大家就围绕“计划供应好不好”问题展开了辩论。在鸣放的时候,由于有些人喊粮食不够吃,就认为计划供应不方便,有的说:“社会主义就应该买什么有什么,不限制数量,有钱就可以随便买。”有的甚至说:“好容易盼着过好日子,买东西又都有个数。”这些看法在辩论会上受到了人们的反对。六十多岁的老太太王振华十分激动地说:“旧社会饿的饿死,饱的饱死,大奸商大资本家吃好的穿好的,没有咱穷人的分,现在谁都有吃有穿,怎么能说计划供应不好呢?”王玉萍老大娘在会上提起旧社会里两个儿子饿死的事,止不住掉下眼泪,她说:“现在有了计划供应,大家都能买到粮食,都能吃饱饭了。”赵慧芬老大娘也提到,解放前有一次,她让女儿拿着四万元伪币去买玉米面,当时能买四斤,可是一排队的功夫就涨到两万元一斤,结果只买了两斤。她说:“过去东西一天八个价,现在成年也不涨钱,这都是毛主席领导的好哇!”有的人就说:“实行了计划供应,物价更稳定了。”老人们的痛苦回忆也教育了青年人,在会上一提起“不计划供应行不行?”青年妇女马英兰立刻说:“那可不行,奸商又要投机倒把了”。
“不受过去苦,不知今日甜”,经过了一场辩论,也是一场新旧社会两条不同道路的阶级教育。家庭妇女赵桂兰说:“国家是勤俭建国,咱们也要省吃俭用把日子过好,这也是咱家庭妇女对社会主义建设起了作用。”苏润卿大娘和一个十五岁儿子,两人每月粮食定量是五十九斤,过去总嫌不够,现在她把每天吃的粮食订了个计划:多吃发面馒头,少吃死面烙饼,一天就能省十两面;每隔两天吃一次白菜熬咸饭,又好吃,又省米,这样一精打细算,粮食就够吃了。青年家庭妇女刘桂珍过去总羡慕别人吃穿好,嫌丈夫赚钱少,有时不免要和丈夫吵架拌嘴。她在辩论会上自己检讨说:“以前我总想吃什么有什么,这回我思想搞通了,不但不抱怨,还要好好节约,把日子过好。”马凤云一家三口人,收入多,可是大吃大喝,不会过日子,月月一个钱不剩。她在辩论会上也对邻居们表示,要下决心节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