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文化进入了山区——记耀县的扫盲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20
第7版()
专栏:

  文化进入了山区
  ——记耀县的扫盲工作
  胡玉田
陕西省耀县是个山区,过去这里90%的农民都是文盲。近几年来,这里的扫盲工作飞快发展,全县已经有六十五个村的青年,都认识一千五百字到三千字,这些村庄基本变成青年无盲村了。
  文化是敲门砖
耀县的扫盲工作,是从1951年冬天开始的。几年来,全县有五十六个民校,坚持了常年学习。可是,识字的人还不普遍。1955年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时候,许多村庄建社的条件都具备了,但因为找不到会计,迟迟不能建社。这时县委就号召全县干部都抓起扫盲工作来,并提出这样的口号:“人人抓扫盲,个个学文化,要把穷山变富山,文化便是敲门砖。”这年冬天,全县动员了一千五百多名小学教师和中小学学生,利用寒假期间,配合政府干部,展开了一次规模很大的文化宣传大运动。全县成立了八个扫盲宣传大队,每个大队下面设分队,分队下面设组,各队划片包干,每人分工负责。除通过黑板报、传话筒、读报组进行宣传以外,还召开了青年会、妇女会、老人座谈会,普遍宣传学文化的好处。县、区、乡各级领导干部还分别向大家作了报告。经过这样动员以后,群众普遍都知道了学文化的重要意义。
学文化的大高潮掀起来了,全县有三万四千多个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报名入学,占入学人数的90%以上。为了做好巩固和发展工作,全县二十一个乡,都成立了扫盲协会,又在各农业社成立了分会和一百六十七个青年扫盲班,共吸收了七千人参加,同时在县上集中训练 了八百多名骨干民校教师。县领导并规定全县干部,谁到哪个地方,谁就担任哪个地方民校的政治教员,按期给学员教政治课;每个干部下乡工作归来,都要汇报自己所在地区的扫盲工作情况。副县长和文教科科长,也都亲自到张家堡等村,给民校学员讲政治课。因为这一系列的工作做得好,近两年来,全县四百八十七个常年民校,85%都能坚持常年学习。
学习不分春夏秋冬
耀县农民学文化,是不分春夏秋冬的。不管是数九寒天,不论是炎热的夏天,不管工作再忙,都没有阻挡住农民们学习的热情。他们学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地头识字组,巷道识字牌,送字上门,传递识字,炕头组,家庭识字板等。在教学方面,有巡回教学,文化支援等等。在包教保学方面,提出:“亲教亲,邻教邻,知心人教的知心人”等口号。学习方法是,做啥学啥,学啥做啥。学员也都抱着“学一字,长一智”的态度,学习情绪很高。符家塬村民校学员侯福林,学习十 分努力,二年多来,每晚练习写字。半年内就写完了三十多个很厚的笔记本子。现在,他已能写得一手流利的小楷和大字,也能写很通顺的文章了。他还经常给报社投稿。照金区梨树湾村一对壮年夫妇,起初上课记不住,很发愁,俩人便想出互相监督,分工死记等办法,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许多学员都是不分时间、地点,不分白天、黑夜地学习。在扫盲运动中,许多机关干部和教师、学生,都自动大力来支援,如照金乡小学的四十二个高年级少先队员,除包教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外,每天还利用半个小时的功夫,在街上包教了四十八个群众。队员张爱民在一月内,就包教一个人识到一百二十四个字。柳林区完小师生,还组织了一个“包教大队”,在农民们田间生产的时候,提着大黑板,一面帮助生产,一面教社员识字。这样做的结果,使很多农民在农忙的时候,也能识到许多字。
在民校里,出现了五百多个办学模范、教学模范、和学习模范人物。这许多人物中,有老年、有青年、有男有女。前槽村民校教师孙炳俊,他负责方圆二十里路内的十七个大小村庄扫盲工作。在路远、山高,学员住的又分散的情况下,他隔天背上大黑板,不管天热天冷,不管刮风下雪,到各处去教学,这样坚持了四年,一直把一个完全文盲村,变成了文化村。瑶曲乡南司马村教师裴朝兴,看到相书林村没有文化教师,他每天从地里收工回来,就揣上几个冷馍,自动去教学一点钟,然后再回来给本村民校上课。寺沟乡白家庄阴吉善,为支援柏树坡村农民学文化,每天晚上翻过山去,第二天麻麻亮赶回来,一直到亲手培养出教师为止。这许多坚决为文化进军的人们,给群众学习文化增添了很大的信心和力量。
户户都有文化人
经过七年来的不断学习,耀县的农村里,出现了一片新的景象。现在全县的一千八百多名农业社主任、队长、会计、技术员、扫盲教师、读报员、图书和俱乐部管理员,都是民校毕业的学员。目前各乡都有了文化站,各农业社都有了图书阅览室,每个图书室,都有图书、连环画三、四百本。每个生产队,也都有当地三、四种报刊。全县还有三十多个流动图书包,每月给各地农民带来很多新书。三千多张黑板报和许多油印小快报,随着生产运动,按期更换着新的内容。六十七个农民业余剧团,配合各种运动,到处演出。寺沟乡的七个业余剧团,里边有人能编快板,能说书,能演戏,每到年节或是逢到开大会、庙会、集会的时候,都能单独演唱。今春生产大突击的时候,他们演出自己编写的“学文化”、“夫妻识字”等戏。在宣传“统购统销”政策的时候,他们演出的“粮食”等戏,到处受到群众的称赞。去年春节的时候,西坡村民校学员,组织了五十个民校学员歌唱队,到耀县城里时,观看的人不下一万多。
人们有了文化,道理知道的多,见识也广了,新的技术也就能很快地传播开来。寺沟乡张都农业社,原来识字的人很少,新农具来了没人会用,而现在全社有二十一人,都成了掌握双轮双铧犁的能手。孝义农业社的社员们,过去接受不了新农业技术,学了文化后,今年却买来了“曲耀离种棉经验”新书。社员们按照书本上的办法拌种、留苗、整枝,结果一百多亩棉花,超出历年来的最高产量。耀光农业社的社员们在报上看到了王保京的玉米丰产经验,仔细研究了当地土壤、气候的特点,进行了试验,结果每亩产一千三百斤,高出往年50%多。
这几年来,走过耀县的田野,到处可以看到地头识字牌。在每个家庭,都看到识字板。村口、十字街口、大树上、门楼上、厕所里,随处都有生字板,等你学习。每天吃过晚饭的时候,当你站在随便一个高坎上四望,只见一溜带串的灯笼、火把,在满山遍野蠕动,社员们唱着哼着各种歌曲,去民校学习。现在,耀县真是“家家都有大学生,户户都有文化人”。文化已大大改变着这里山区的面貌,文化给农民们带来了说不尽的好处,人们再也不当睁眼瞎了。在耀县扫盲规划中还打算在1959年5月底,使全县所有青壮年农民,都基本摆脱文盲状态。那时候,就可以变成一个文化县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