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阅读
  • 0回复

大泉山水土保持经验开花结果 雁北地区自然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21
第2版()
专栏:

大泉山水土保持经验开花结果
雁北地区自然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据新华社18日讯 新华社记者冯健伟报道:正在北京出席第二次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的山西省雁北专区专员郑浩,详细地向大会汇报雁北地区普遍推广大泉山水土保持经验的情况。由于普遍推广大泉山经验,雁北的荒凉面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在推广中并且创造了“全面布点,以点带面,重点领导,普遍开花”新的领导方法。这个汇报受到了各地到会代表们的重视。
目前,在雁北地区需要进行水土保持的一千六百多万亩黄土丘陵区内,横贯全境的桑干河干支流,全长三百六十多里的岸堤线都已经全部绿化。黄土丘陵区的中心地带——四十里“金沙滩”和黄花梁,也已经被格子网式的防护林带严密封盖。今年入冬以来的头四十多天中,全区已经建成两百多座“大泉山”,加上原有的两百零八座,已经做到乡乡有“大泉山”了。同时,全区还初步治理四百七十九座荒山,一千六百多道沟壑,总共治理的面积已占整个黄土丘陵区总面积的30%以上。
雁北地区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广大泉山经验,是从1953年开始的。大泉山(在山西阳高县)的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是按照当地自然条件,实行从山上到山下,从山坡到山沟,从支流到干流,节节蓄水,分段固沙,全面、综合和连续地治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大泉山是由张枫林、高进才历时十八年,受尽艰难困苦,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战斗精神治理成的。由此它的特点是,群众性的小型田面工程比较多。在大泉山近五百亩的土地面积中,基本上依靠土坝、土渠、土埂、土坑和土谷坊等工程,控制水土流失。因此,投资完全合乎勤俭建设的原则。另外,大泉山的长期建设和当前农业增产也结合得很好。张枫林和高进才曾把全部工程排了队,规定春季主要作田面工程,夏季主要修沟,秋季主要造林,冬季大搞长期性基本建设,并且在不违背综合治理的原则下,尽量多修沟,扩大谷坊台地,每修一亩,就种一亩农作物,每挖一个土坑,就种一把豆子。这样,大泉山在十八年的治理过程中,年年都有丰富的农副产品收成,做到了用增产粮食来支持基本建设,用长期建设来扩展农业生产。此外,大量建设和经常养护相结合,也是大泉山一个突出的治理特点。具体作法是发现缺点,勤加修补。大泉山农业社成立后,建立了一个常年基本建设队,专门负责养护工作。水土保持工程作到治一坡成一坡,治一沟成一沟,绝大部分工程都牢固壮观。雁北地区领导机关认为,这些经验方向正确,符合山区改造的规律,而且有普遍推广的条件,当即着手推广。
从总结大泉山经验,到逐步推广,到普遍开花结果,在雁北各地都是经过曲折的发展道路的。雁北地区从1949年解放后,就开始了水土保持,但是治理方向不明确,工作方法不对头,曾遭到接二连三的失败。由国家大量投资搞的浑源、大仁等五个县水土保持工程,没有多久就被雨水冲垮45%到60%以上,其余的也被泥沙淤塞而失效。这种混乱状况,直到总结和推广了大泉山经验以后才告澄清。
在推广过程中,除了以大泉山作榜样普遍展开山区建设宣传以外,更细致地进行了组织工作。例如继续组织县、乡、社干部和积极农民到大泉山参观,在大泉山开办水土保持训练班,由大泉山派人到各地传授和在各地树立学习大泉山的典型等。然后,及时动员各县、乡、社制订发展“大泉山”的具体计划,把“向大泉山学习”这句口号,变成广大群众的实际行动。
各地还采取很多创造性的工作方法,来解决干部和农民中的思想问题,解决治理方针、工程技术和质量养护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于是,推广大泉山经验便在全区风起云涌,当年八个月就出现第一批五十多个“大泉山”。许多新的“大泉山”工地上,到处呈现“人群满山,红旗招展,歌声荡漾,锣鼓喧天”的景象。
各地区根据雁北地区过去水土流失过于严重,农民生活又较困难的情况,特别强调学习大泉山“远近结合,二利皆获”的经验。一般都从用工少、收益大和见效快的工程做起,后作费工误时收效慢的工程,并且使每项工程都结合农业增产措施,利用工程上一切空闲地种植农作物。事实证明,这样作既能推进基本建设,又能增加大批收入。去年全区仅从水土保持工程中就增产粮食三百五十六万多斤,按已经投入基本建设的二百六十多万个劳动工计算,平均每工收入一斤半粮食。这就直接鼓励了农民的建设积极性。
雁北地区气候寒冷,一般农活季节性较强,而且地广人稀,普遍缺乏劳动力,这就很容易发生基本建设和农业生产顾此失彼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今年各地把大泉山常年建设和分段突击相结合的办法,运用得非常广泛而彻底。全区现在共有常年基本建设队一千多个,参加的劳动力有两万九千五百多人。另外,每年春耕前、夏锄前、秋收前和地冻前四个农闲季节,发动较大规模的群众性突击运动。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基本建设和农业生产的矛盾,还便于培养技术人材,解决缺乏技术的问题,保证提高建设质量。
现在,推广大泉山经验已经成为雁北地区群众性水土保持运动猛烈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在雁北农民的心目中,修建“大泉山”已经成了他们的希望。原来不安于雁北农村,稍遇灾荒歉年就逃荒到外地的历史习惯和心理,已经基本上转变了。今年全区遭受严重旱灾,不仅没有发生逃荒现象,还掀起比以往任何一年规模都大的农业基本建设运动。全雁北地区在初冬一段水土保持运动中,已经涌现出像张枫林、高进才一样的“土专家”六千六百七十多人,其中有不少人学会了用肉眼测量山坡,用口算作工程规划,用酒瓶当“水平仪”等。其他技术上的新创造,也多不胜举。(附图片)
内蒙古昭乌达盟赤峰县六大份村,原来是一片赤裸的沙丘。当地农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引洪淤地,逐渐摆脱了自然灾害的威胁。现在你看,沙丘变成了良田。新华社记者 阿尔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