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关键在于坚决地整改——行唐县开展农村整风运动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21
第2版()
专栏:

关键在于坚决地整改
——行唐县开展农村整风运动的经验
中共行唐县委会
整改是农村整风的主体,也是运动的目的。行唐县在第一批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自始至终掌握了这个精神,坚持了大胆地改、坚决地改、彻底地改的原则,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进行了民主整改。
边鸣放边整改
从农村整风运动一开始,行唐县委就提出了不仅要在着重整改阶段贯彻大整大改的精神,而且从鸣放辩论一开始,就贯彻了整改的精神,作到了边鸣、边辩、边改进。据一百零九个村的统计,共鸣放出正确意见六万五千四百六十条,在鸣放辩论阶段就改进了一半以上。县委所以要这样作,是因为看到群众在大鸣大放中提出的意见,绝大部分是正确的,而且又是多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县委就先抓住带有普遍性而又易于改进的干部作风、社内经营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改进;对于一些一下子难于改进的问题,先提出办法逐步地改;涉及面大又一下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等着重整改阶段去改进。这样做了有三条好处:第一,使群众很快看到整风的成果,鼓舞了群众积极参加整风的信心,进一步促进了开展大鸣大放;第二,使一些犯有缺点错误的干部,及早卸下包袱,取得群众谅解,积极领导整风;第三,既可避免在鸣辩阶段发生单纯压邪气的偏向,又不致使干部在着重整改阶段算一笔总账,造成思想压力。
在边整边改的过程中,县委感到必须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向干部讲清开展整风运动的目的和意义,教育干部主动下楼,这样作既团结了群众也保护了干部的积极性。西玉亭村治保委员、共产党员张永仁,经过支部帮助认识到错误根源后,在社员代表大会上检讨了强迫命令的错误。代表们见他诚心检讨,有的说:“你虽然作风生硬,但劳动好,立场稳,手头干净,你只要改了强迫命令就是好干部。”第二,对社员鸣放出来的意见,要很好加以分析研究,正确的干部要主动检查纠正,不正确的也可以不忙于批驳。因为只要干部坚决地整改,即使有些错误的意见,也会被群众识别出来。第三,改进工作应该掌握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采取多种多样的办法。如社员代表会,队、组会,个别交谈,大字报表示态度,登门道歉,现检查、现改正等等。西寺庄村群众鸣放出的四百八十六条正确意见,就是采取上述多种形式解决的,群众非常满意。他们说:“这回整风是有检讨有行动,针针见血,今后非把社办好不可。”许多村的事实证明,这样作的结果,比集中起来一次解决,更易于取得群众谅解,也易于保护干部的积极性。
发动群众民主整改
在进入着重整改阶段时,除了前段边鸣放边改进的问题外,把其余的三万多条正确意见就当成了整改的主要内容。为了作到彻底改进,在整改时必须要抓住重点。行唐县委在第一批农村整风运动中,在整改内容上,一般的村、社抓住了五条:第一,在思想上解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问题,克服资本主义思想与右倾思想,树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第二,克服命令主义、官僚主义和解决违法乱纪等问题,树立干部的民主作风,改善党群关系;第三,从组织上树立贫农、下中农在社里的领导优势,纯洁党的组织,调整领导核心,树立各种民主制度;第四,从政策上着重解决农具、林木等入社不互利的问题;第五,从生产管理上,调整社、队生产规模,改进和提高劳动、财务的管理水平。
整改内容确定后,怎样进行整改呢?各村、社一般采取的办法是,以党支部为核心,吸收社干部、青年、妇女干部及在群众中有威信的老农和群众积极分子参加,共同研究改进工作。在具体作法上,首先分析研究群众鸣放意见,起草出整改方案,然后组织群众进行辩论,意见一致后,再把问题分别交社委会等有关部门处理执行。从这样作的效果看,有两大好处:第一,这样作,比光由党支部或社委会单独进行整改民主范围广泛。东义取村支部吸收公正老农参加整改后,因为群众信仰这些老农,只一两天的工夫,就查清了三十八个问题。第二,整理出整改方案后,再交群众去鸣放辩论,不但节省了群众开会时间,也是一种走群众路线的好方法。许多问题经过群众鸣放辩论后,解决得又快又好。北城宅农业社社干部把提出的整改意见交给了群众鸣放辩论,全社四百二十二名社员大部分积极参加了整改。他们说:“社干部叫群众出主意,准能改好。”有一次社干部提出今后干部参加生产,干部补助工应控制到占全年总工数的0.88%,但没有提出具体办法。社员们说:“这种整改太粗,咱们得上上细。”经过大家鸣放辩论,共想出了四条办法:第一,精简干部,把原来十一个社管理委员减为七个,受补贴工的九人减少为五人;第二,社里固定六亩五分地,包给社干部劳动;第三,建立社干部轮流值日制度;第四,减少干部开会时间。另外,在整改时,遇到群众有分歧的意见,要及时组织专题辩论,这样作既改进了工作,又提高了群众认识。
树立贫农和下中农的领导优势
经过发动群众民主整改后,在大部分问题已经改进,和党内已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分清是非的基础上,即转入整顿组织的阶段。在整顿组织过程中,注意了贯彻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政策,树立贫农、下中农的领导优势,这是整改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这一工作必须与表扬先进党员、干部、社员结合进行,并发动群众进行辩论,使群众看到谁好谁坏。白庙村社员在讨论什么人可以担任社干部时,贫农提出了四个条件:第一,思想进步,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工作积极,认真执行政策;第三,办事公道,不贪污;第四,作风民主,有事能和群众商量。中农和富裕中农则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说用不着这些条件,作风民主,办事公道就是好干部。当时许多贫农提出:光这两条不行,不拥护社会主义,不认真执行政策,光作风民主办事公道,不能算好干部。贫农乔洛雨说:“今年春天,咱社里富裕中农当了权,有的办事到公道,但不赞成社会主义,光闹事,使社里受到了很大损失。”各村经过鸣放辩论,社员们统一了思想。据九十六个社改选后的了解,共有生产队长以上的干部二千六百二十二人,贫农和下中农就占72.5%。
整风生产两不偏废
行唐县在整风过程中,普遍注意了整风和生产的结合问题,及时地解决了领导生产与整风的矛盾。首先是在工作组和乡、社干部的领导思想上,明确了整风和生产的关系,纠正了只管整风不管生产或只管生产忽视整风的偏向;第二,工作组和乡、社干部划分战线,一部分人负责领导生产,一部分人负责领导整风。整风开始时,首先作出当前生产规划,安排好生产,将生产发动起来,再开始整风。整风过程中一般的又采取了白天生产,晚上整风,整风生产同时汇报、同时检查;第三,边整边改,干部带头参加生产。东讲村社员鸣放出社干部不参加生产意见后,社干部立即接受批评,带头劳动,社员出勤率由过去70%提高到95%,扭转了生产工作进度慢的现象;第四,在运动后期,通过对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鸣放辩论,解决了干部、群众的保守思想,把群众的建设社会主义热情引导到农业生产大跃进方面来。各社经过鸣放辩论都制定了19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的规划,开展了水利积肥运动。
(原载12月16日河北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