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在“先易后难”的借口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21
第4版()
专栏:小言论

在“先易后难”的借口下
穆扬
“先易后难”,是目前整改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许多机关真正的解决了不少的问题。但是,有些机关却在“先易后难”的借口下,将一些现在可以解决的问题划到“难”里边去,不予处理,准备继续拖延下去。
在整风初期的鸣放中,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总行的一些群众提出:行里有三十几个干部的级别偏高了,也有人偏低了。这样一个问题,却使机关的领导人感到难以解决,准备暂时留起来,到第四阶段再进行处理。究竟难在哪里呢?据说多数人的级别并不偏高,难向群众一一解释;有一个人级别定的较低,据说是因为历史问题没有查清楚,这也难向群众说清楚,因此,只好到第四阶段再说了。
这类问题是不是“难”到必须留到以后的程度呢?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却提供了相反的例证。机关事务管理局有的群众也曾提出有五十八名干部的级别偏高,也有的干部应该提级。在整改中,领导上把这批干部名单和有关的材料,全部交给群众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只有六人应该调低,偏低的同志也可以暂时不提级。
这两个事例说明,究竟是难是易,一方面决定于问题本身,另方面也决定于是否彻底地依靠群众。如果不到群众中想办法,只是把一些不够“难”的问题,也当作“难”,“先易”固然易矣,但是“后难”越积越多,到了第四阶段那就难上加难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