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北京国棉二厂下放干部劳动出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21
第4版()
专栏:读者来信

北京国棉二厂下放干部劳动出色
编辑同志:
10月下旬,北京国棉二厂的下放干部,刚到大红门农业社,就受到社员们的热情招待和照顾。社干部觉得他们刚到农村,没有劳动的习惯,便分配他们做打场、看畦、拣白菜叶等轻活。第一生产队队长杨拍奎,怕他们不敢喝凉水,下地干活时就给他们准备了开水。第二生产队的新社员脱衣服干活出了汗,有个五十多岁的老大娘,怕他们休息时感冒,就拿起棉袄给新社员李恩忠披上。李恩忠感动地说:“老社员这样关怀我们,真是像自己的老妈妈一样。”
生产和生活上的这种热情的关怀,使下放干部感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温暖,他们的劳动热情更加高涨。许多下放干部刚开始劳动的时候,累得腰痛腿酸,老社员再三劝他们休息,他们都拒绝了。学生出身的孙希源,最初抬土时东摇西晃,肩也压肿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没有少干一点活。原车间记录员、女共青团员王存芳,比一般男社员劳动得又多又好,男社员扛三个稻子,她扛五个。在抬土时,她和一个男社员抬了满满的一大筐土,出了满头大汗,也不肯休息,更没叫过一声苦,没喊过一声累。下放干部的这种干劲,受到了社干部和老社员的称赞。老社员陈兆山,原来认为下放干部顶不住一个老太太。没有多久,他就对社主任张福香说:“他们新来,体力不够,可是,干活不低于老社员,真是能文能武的好干部,”第七生产队没有下放干部,队长和社员任传祥找到社主任说:“新社员(下放干部)劳动这样好,真是干手,一定要快些给我们队分配几个。”
下放干部的这种刻苦劳动的行动,扭转了农村中一部分人轻视劳动的旧思想,开始在农村中树立了劳动最光荣的新风尚,有的社员过去经常不参加生产,现在参加了兴修水利、积肥等劳动。有的社干部过去轻易不参加社里的农活劳动,看到下放干部艰苦劳动的热情也改变了领导作风,投入了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采取了以生产带动生产的领导方法。原有十一名中小学毕业生和青年社员不安心农业生产,想进城当工人、当干部,现在也都安定下来了。初中毕业生杨敦英说:“人家(指下放干部)当过干部,能力比咱们强,文化比咱们高,都安心生产,咱还有啥理由不安心生产。”
不少下放干部,还能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在生产中起到了鼓动和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生产建设。11月下旬,社里根据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修订了冬季大生产计划,要在十天中开出(扩大)水浇地五百亩。部分干部和社员对完成这个任务没信心,下放干部就一面向群众进行明年生产大跃进必须兴修水利的宣传;一面和群众商量扩大水浇地的办法。参加第一生产队的下放干部,说服和鼓励全队向全社提出了挑战条件;参加其他生产队的下放干部,也分别动员本队应战。只用了六天工夫,全社就超额完成了扩大水浇地的计划。社召开了全体社员大会,对竞赛中劳动突出的社员进行了奖励和表扬,下放干部就有七人受到奖励,十人得到表扬。
下放干部劳动得这样出色,是和厂里对他们的关怀分不开的。这个厂的厂长、党委书记、工会主席,经常访问下放到农村的干部,通过个别谈话和召开座谈会,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和过冬的准备情况,并且勉励他们继续努力,好好地在劳动中改造自己。下放干部对厂里的关怀很为感激,更加鼓舞了他们的劳动热情。原工会干部邓凌岳向厂长宋汀说:“厂长放心,我一定在劳动中将自己锻炼得更好。”下放干部汤先知在艰苦的劳动过程中,也曾经动摇过;但当他逐渐学会了生产技术,又得到厂里的关怀和鼓励,他已经爱上了农业劳动,决心干到底。
北京南苑区大红门农业社
张耀先、魏占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