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阅读
  • 0回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22
第2版()
专栏:资料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一滴水,一粒粮”“水就是粮食”“向水要粮食”这是我国农民对水和粮食关系的切身感受。
历史上水旱灾情频多
水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是普遍、严重而有历史性的。据历史记载,我国自公元前206年到1936年共二千一百四十二年间,发生过较大水灾一千零三十一次,旱灾一千零六十次,几乎平均每年一次水灾或旱灾。据不完全资料统计,1928年华北、西北、西南等区十三个省普遍遭旱,受旱县占全国县份四分之一强。灾民达一亿二千万人,农产品收获量平均不足二成,很多地方颗粒未收。1931年全国大水,仅长江、淮河流域即有一亿二千万亩,水稻损失占常年总产量的38%,棉花损失占常年总产量的24%。在清代二百六十七年中间,就发生了旱灾二百零一次。到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水利失修,山林破坏,旱灾更加严重。解放以后,由于水利建设大规模开展,部分地区灾害情况已有显著减轻,但还未能全部消除。下面是历年因水旱灾造成的粮食减产数字。(单位:亿斤)
1949年 114, 1953年 150,
1950年 52, 1954年 177,
1951年 63, 1955年 128,
1952年 —, 1956年 244,
旱灾可以战胜
人们通常认为,旱灾的原因是由于气候干燥,降雨量少。我国绝大部分农业区均处于季风带内,由于受季风的影响,雨量大部分集中在夏季,因而易于发生春旱,秋旱。但是雨量少不一定就会造成旱灾。请看下面的事实。
在国民党反动统治年代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雨量分布不匀,加上水利失修,全州有水利设施的稻田只有30%左右,因此经常发生旱灾,年年要从外地运进粮食。今年,全州虽然遇到了严重的旱象,但由于党领导群众兴修水利,粮食不但自足,并且还有大批余粮外运,支援国家建设。
今年,湖北全省旱灾比1952年更严重得多,但因兴修了农田水利和进行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革等工作,粮食产量却比1952年增产30%,棉花增产60%。甘肃省皋兰县阳洼窑农业合作社,是十年九旱的山村,过去六千三百多亩地,无一亩水地。解放后经历了四个旱年,头三个旱年都需待国家救济。在合作化后,这个社兴修了农田水利,使一千一百一十七亩旱地变为水地,第四个旱年不但不用国家救济,而且卖出五万斤余粮。广西省1956年合作化后,灌溉面积增加到四百九十四万亩,战胜了几十年没有的大旱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广东省大力兴修了农田水利,有十七个县三个市基本消灭旱灾,二十一个县、四个市初步消灭旱灾。可是,在1943年敌伪统治时期,一次旱灾广东全省就有80%的地区受旱,失收歉收,饿死三百万人。1955年全省又遭到近六十年所未有的严重旱灾,却增产粮食二十一亿斤,并出现了全国闻名的澄海、潮安、潮阳、揭阳、普宁、南澳等六个千斤县,五百零二个千斤乡,八百七十个千斤社。我国历史上干旱严重的甘肃省,解放前二百多年中发生旱灾一百多次,而解放后由于兴修农田水利,基本上战胜了旱灾,由缺粮省变成为粮食自供自足省份。这些事实说明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并且依靠农业合作化的力量,才能出现战胜旱灾、增加农业生产的奇迹。
变水害为水利
关于水灾,一般都包括洪水和内涝。有些地区和有些年份的水灾,内涝比洪水更为严重。如河北省1949年至1954年间,内涝灾害面积平均占水灾面积的66%;淮河平原内涝和洪水灾害几乎相等;长江圩堄如洞庭湖区五百余万亩耕地中就每年经常有一百多万亩农田因内涝而不能生产。在河北省及东北、华东、华中等十三个省一个市的地区,经常有涝灾发生;一般年份易涝面积九千多万亩。其中以河北省为最甚,平常易涝面积有二千五百万亩,最大时达四千五百万亩。因之河北省低洼地区人民过去称自己家乡为“蛤蟆地”“后悔地”“苦海”。
几年来,各地依靠农业合作的力量积极兴修农田水利,在防洪排涝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辽河下游的营口县(辽宁省)水源区有一万三千公顷土地,过去除五百公顷较高地外,全部受涝。解放前因年年受灾,农民依靠织席打草鞋为生,有的甚至生活无着而卖儿女。1949年解放后全县农民开始修筑辽河堤防等工程,基本上解除了涝害。农业合作化高潮的1956年,稻田面积已增加到一万一千二百四十垧。这个区现在不仅不再每年需要国家供应百余万斤粮食,而且全区能卖出余粮九千多万斤。河北省天津专区在1955年在总结群众的治涝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变水患为水利”的方针,向涝灾展开斗争。每年发动十五、六万劳动力兴修农田水利,同时根据低洼地区的具体情况发展耐水高产作物,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改变了低洼区的贫困面貌。据一百四十七个农业社调查,这些社都已经赶上或超过当地富裕中农水平。河南、河北等十一个省,从1949年到1955年所完成的防涝排水工程受益面积就达五千八百多万亩。1956年十个省又在四千多万亩耕地上进行了防涝排水的工程措施。
山西省由于山洪暴发,泛滥成灾,七年来,全省平均每年有一百二十多万亩耕地遭受洪灾。并给下游的河北、河南等省造成更大洪水灾害。该省截至1956年底,共修成防洪排涝工程七万多宗,造林和封山育林一千九百八十万亩,修梯田一千零七十万亩,种牧草五百二十一万亩后,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四千二百八十五万亩。例如洪赵县十五万亩洪水地每亩产粮平均还达三百斤。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中阳县金罗乡金星农业合作社,原有三百多亩平均每年遭水灾,1955年因灾减产二万多斤;1956年进行水土保持之后,虽经十四次较大暴雨,水土均未出沟,平地未遭冲蚀,因而获得丰收。
灌溉事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农田水利不仅仅是为了防灾保产,更主要的是为了增产。据许多典型调查,农田得到灌溉以后,结合其他农业措施,一般增产50%到一倍,有些地区增产两三倍。
重点灌区作物增产情况
地区灌区作物灌溉地非灌地
亩产(斤) 亩产(斤)
山东冶源渠 小麦260 120
陕西泾惠渠 棉花285 195
陕西渭惠渠 玉米417 220
四川官宋硼? 水稻585 360
河北荣臻渠 小米200 90
由于兴修农田灌溉工程,辽宁省水稻面积1956年比1949年增加三倍,产量增加了六倍。在内蒙古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把五百七十万亩旱地变水田,五年增产达十一亿斤。广西邕宁西云江灌溉区兴修水利前后产量由一百万斤,增加到五百万斤。浙江省兴修农田水利后,二百零五万多亩“靠天田”变良田,二百八十三万多亩单季稻变双季,二千万亩田提高抗旱能力,八百四十八万多亩积涝田改变,一千多万亩地得到保产。江西省随农田水利设施的逐年增加数百万亩一季稻变成双季,产量由1949年七十七亿零五十四万斤上升到一百三十亿斤。湖南的苗族自治州解放前粮食总产量只有四到六亿斤,年年要由外地运来粮食。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连年兴修水利,今年全州虽然遭受了旱灾,但粮食总产量仍然高达十一亿多万斤,并能把大量余粮外运。云南的独龙人、苦聪人等地区,由于兴修了水利,第一次出现了水田,当地人民第一次尝到大米饭的香味。湖北监利县农民流传着的歌谣:“有水无肥一半谷,有肥无水望天哭。”
“人少不得血,田少不了水。”“兴农田,修水利,为国家,利自己。”这些事实更体现出毛主席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意义。
全国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农田水利有了大发展。在治水思想上也扭转了“水是灾害”的旧观念,改变了把水快送到海里或推到别的地方的作法。现在很多人都认识到水是人民的财富,要爱惜它,充分利用它,要“变水害为水利”全国灌溉面积已由解放时二亿三千多万亩发展到五亿二千万亩(到今年7月底统计)。解放几年来所增加的数字比解放前几千年积累的灌溉面积多一倍以上。仅合作化大发展的1956年就扩大了一亿一千多万亩。
目前我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已由1949年的16.3%上升到30.5%。
下面是解放以来全国灌溉面积历年增加的情况(单位:万亩)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7月
1,204 2,796 4,017 1,802 1,602 2,2261 1,8693,663
(本报国内资料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