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真不愧是工人老大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22
第3版()
专栏:

真不愧是工人老大哥
洪滔
每一个星期天,上海卷烟四厂加油工人张吉元都回到自己家里——上海县三林乡王家村去。
张吉元回到家里,第一桩事情就是到三林镇上去替家里买好足够一个星期的生活必需品,接着就忙着帮助妻子洗衣裳,烧饭,屋里屋外大扫除一遍。大扫除结束,他就把刚从上海买回来的铅笔、小本本拿出来,教大孩子认字。
农业社里的一些工人家属,一到星期天便坐在家里陪丈夫,不下田,使社里有些已经分配好的活没人做。因为张吉元主动做家务活,他的妻子薛锡珍一逢星期天反而多干活。今年到秋收为止,一般农村妇女做了一百二十工,一般工人家属(指妇女)才做六十多工,薛锡珍,一个带着三个孩子(小的四岁,大的九岁)的妇女,却做到一百八十工。
张吉元还在政治上不断帮助自己的妻子,告诉她只有勤劳生产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才能过幸福美好的日子。当他发现社里的一些工人家属透支较多,影响工农关系的时候,他要妻子有计划地用钱,坚决不要透支,不要为了个人利益损害集体利益。薛锡珍在丈夫的帮助下,很快地成为农业社的积极分子。
有一次星期天,社里正在讨论和检查粮食统购统销工作。薛锡珍思想上有些疙瘩,吃午饭的时候,唠叨几句:“如今粮食比以前紧了,就怕口粮不够吃。”张吉元一面吃饭,一面就跟妻子讲起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利国利己的意义,同时说明只要不浪费、会打算,口粮一定够吃。他认为几个小囡一天吃几次拌冷饭是个漏洞,建议以后到吃饭时让小囡吃饱,饭后再不要让他们拌冷饭。最后夫妻俩又共同订出节约粮食的计划。张吉元对妻子说:“我们是工人家庭,应该在农村里带头节约粮食,做个样子。”当他们正在谈论粮食问题的时候,隔壁厢房的老妈妈胡翠金过来谈天。她说:“四百八十斤口粮总归不够,种田人不如上海人。”张吉元连忙告诉她:“乡下口粮不比上海少。你们社里每个劳动力每月吃到四十斤口粮,我们厂里除一部分体力劳动很强的工人吃到三十多斤,一般只吃到二十八斤,工人家属只吃到二十五斤。”接着,他又用自己家里刚刚订出的节约粮食计划,证实四百八十斤口粮够吃有余。他终于把这位老年妇女说通了。
下午,张吉元常常跟妻子一起下地,一面帮助农业社做些零碎活,一面跟农民们谈谈。见到熟悉的农民,他总是笑嘻嘻地先打招呼。薛菊祥的丈母娘见到他,就笑着说:“回到乡下,就晓得我们农民苦了吧?”张吉元知道她平时不大劳动,并埋怨“入社不自由”,就诚恳地对她说:“今天这种日子不能再算苦了,若要过得更好一些,只有勤劳动,多做活,办好农业社。合作化道路就是幸福的道路。”农民陈福其接上来说:“我们农民生活再好,也没有你们工人好。”张吉元笑了笑,解释说:“总的说来,我们工人生活要比农民好一些,但工人当中也不是水一样平,也有不少人收入少,负担重,生活不如农民的。”接着他又给农民弟兄介绍工厂里的生产、积累情况和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成就,使农民了解目前工人农民创造的财富不一样,收入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末了,他又补充说:“我们工人搞工业建设,不光是为了改善自己生活,工业发展了,支援发展农业生产,就也能帮助农民提高生活水平。”
张吉元和本村农民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每个星期天回乡时,农民总喜欢找他谈天。农民薛林生说:“吉元真是个好工人,爱劳动,懂道理,回到乡下从不摆阔气,不搭架子,对我们农民就像亲兄弟。”生产队长薛云福也说:“回乡工人中,要算吉元最好,艰苦朴素,勤俭当家,星期天回农村,事事起带头作用,给我们帮助也很大,真不愧是工人老大哥!”(附图片)
靳尚谊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