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尖锐的对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23
第2版()
专栏:

尖锐的对比
在最近雁北地区农业基本建设中,到处流传着一个新闻:同样挖渠排水工程,一处由国家投资开办,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结果花钱多,进度慢,质量差;一处由农民自己办,国家只给予少许补助,却得到很好的结果。
这件事发生在应县桑干河灌溉区。原来,这里为了治理碱地,从去年4月到现在,接连挖了两条排水干渠。其中,第二干渠开工在先,当地农民只派了些老幼残废人上渠,劳动效率很低,可是他们除了向国家要工资、占地赔偿费以外,连石头、沙土也要国家出钱买。负责指导这项工程的桑干河水利管理局,由于治理方针不明确,领导干部也有单纯依靠国家的思想,在工程开工后,一连几次向上级要钱要粮,喊叫困难,要求削减任务,使国家投资一再增加,完工日期却再三拖延。结果,这条不过二十里长的渠道,前后花费了十一万多元,补助粮食三万多斤,整整挖了两年,工程质量还很差,夏季有些地方积存雨水。有人讽刺说:不是排水渠,倒像积水滩。
和第二干渠并列的第三干渠,却是另一种作法。这次,工程领导单位在省和专署领导机关指导下,事前作了劳力和粮食情况的调查,决定依靠农民来办。于是,便针对当时许多干部和农民存在“国家不出钱,咱就不上工”的错误思想,提出挖渠排水能不能增产,对谁有利,应该依靠谁来办等问题,在干部和农民中展开辩论,扭转了这种错误思想。农民们不等上级催促,就自动筹备工具,分工编组,到10月20日开工通知一来,一跃而上工地。每天七八百人,都是早出晚归,中午少休息,工地上还开展红旗劳动竞赛,劳动效率逐渐提高,结果只用了二十天时间就提前完成了,而且质量合格,国家只花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运输补助费和奖励费。渠道修成以后,农民们非常关心,各乡都订了计划,开始经常性的养护工作。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