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土不下坡泥不出沟细水长流 许多过去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出现新面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24
第2版()
专栏:

土不下坡泥不出沟细水长流
许多过去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出现新面貌
新华社23日讯 新华社记者从第二次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获悉: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成绩巨大,截止目前的初步统计,已经在水土流失地区的十九万五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上进行了水土保持措施,约占我国全部水土流失面积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13%以上。在许多过去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已经出现土不下坡、泥不出沟和河里细水长流的新面貌。
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实现,使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广大群众向自然作斗争中显出了巨大的威力。黄河中游自解放以来,约计完成初步控制面积七万八千多平方公里,其中在1956年到1957年9月,就完成了初步控制面积五万三千多平方公里,这一年零九个月的工作量就相当于过去六年工作量总和的两倍以上。漭河流域在解放后就开始着手治理,但在1955年冬季以前,由于受到个体经济的限制,治理工程进展很慢;实现合作化后,广大群众就掀起了“百库、千井、万水窖”的运动。仅造林和修小水库两项,在农业合作化的一年多时间里,就超过合作化以前历年工程总和的五倍以上。全国著名的大泉山农业社,合作化后的两年中已完成控制水土流失面积一万六千八百五十五亩,占到全社应治理面积的63%。这个社的张风林和高进才,他们两人虽然经过十八年的辛勤劳动,一共才治理了四百四十七亩。
全国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已开始对提高山区生产、改变山区自然面貌和减轻水旱灾害起着显著作用。漭河流域上游山区经过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二十二万亩后,已拦蓄雨水一千多万公方,现在这里连续降雨十公厘,地皮不湿;降三十公厘,水不下坡;降五十到一百公厘,三日后清水外流,现在群众说:“雨后三日不见水,久旱多日水长流。”陕西省在几年来已初步控制水土流失面积一万九千多平方公里,估计每年平均可避免五千多万吨泥沙流入黄河。在广东山区,崩山口水土流失的现象非常严重。广东五华县用各项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许多崩山谷口和崩山边缘进行了治理后,已经收到显著效果,这个县的水稻年产量每年都有提高。四川省昭化县的建峰农业社,过去由于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这个社在1953年时还有将近一半的缺粮户。这个社在几年中大力进行水土保持后,现在不仅没有缺粮户,今年还卖出余粮六万斤。目前全社七十六户中就有七十二户赶上或超过了当地富裕中农的生活水平。
几年来,全国出现了成千上万个治理一山一沟一河的典型,对推动水土保持工作起了巨大作用。例如雁北专区已经出现了四百五十五个新型的大泉山,全区十二个县平均每县有三十八个“大泉山”。甘肃省武山县现在已由一个邓家堡典型推广到一百零九个。各地还通过参观、实习和其他训练的办法,出现了大批熟习水土保持技术的干部和当地的农民技术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训练了农业社的农民技术员达三十多万人。河南省济源县有二百五十多个各级党政干部,都学会了修小型水库、植树造林、修谷坊和水窖的技术,解决了领导工作赶不上群众要求建设的矛盾。河北省万全县今年采取了县、乡党委“书记挂帅,临阵指挥”的办法来领导施工,他们亲自带队出工。现在全县十五个山区乡的党委书记中有十二人已懂得工程技术和组织施工。(附图片)
四川省遂宁县北固乡过去水土流失严重,不雨即旱,遇雨成灾,耕地逐年缩小。农业合作化以后,几年来已改良了土壤三百五十多亩,基本上制止了水土流失和旱洪灾害。
图为过去人们称为“王家干塆”的地方,现在已变为一塆肥沃的梯田。这是社员们正在培田埂进行保水工作。 新华社记者 张齐才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