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水有路,土有家,山洪来了再不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24
第2版()
专栏:

水有路,土有家,山洪来了再不怕
埠洼乡的今昔
山东省蒙阴县埠洼乡四周高山环绕,中间丘岭起伏。解放前由于敌人的摧残、破坏,林木砍伐殆尽,山皮扒光。沟壑纵横,冲积淤塞,雨季到来,水流无道;暴雨时,山洪夹泥沙而下,山坡、梯田不断受冲刷,土层日薄,形成一片童秃秃的荒山秃岭。解放前全乡平均每亩年产量仅一百斤左右。1936年全乡因饥荒出卖儿女的达五十八户,外出逃荒要饭的有一百零八户,占当时全乡总户数的一半以上。“荒山秃秃,禾苗干枯,少吃缺穿,日子真苦。”“五天不雨哭皇天,一夜雷雨去大半!”——这是当时埠洼乡的一幅极其悲惨的图画。
1955年秋合作化以后,埠洼乡掀起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高潮。经过广大群众几年来的辛勤劳动,基本上停止了水土流失,战胜了水旱灾害,粮食产量比战前提高一倍以上。人民开始过上幸福日子。“合作社真正好,不愁吃,不愁烧”;“水土保持作用大,水有路,土有家,山洪来了再不怕,粮食年年有增加”。这就是农民对今天的幸福日子的歌颂。
保持水土,创造幸福
这个变化,是由于解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面开展了水土保持工作的结果。
埠洼乡共有能够耕作的一万一千五百亩沙岭地,农民首先把这些土地分期分批地进行了整修。对其中零星而狭窄的梯田,着重整修地堰,把部分的梯田整成内低外高倒流水的形式,并留出水道,修建水簸箕、淤土坑。这样就阻止了山洪冲刷和土壤外流。对较平坦的大块土地,采取培地埂的办法,把土地四周加高,防止客水侵入。雨量小时使水就地渗入,大时破埂放水入渠。这样土壤就不会被山洪带走。同时采取铲高填洼、横坝竖调等办法,整平地面,使小地变大田。至于有灌溉条件的,则整成畦田。这种工程从1955年开始,到1957年共加高地埝六千九百七十五道,长十七万二千三百零六公尺;修地堰三千六百三十二道,长二万七千三百八十二公尺。这些工程可以护地八千五百零五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0%多。
埠洼乡农民依靠合作化的伟大力量,经过全面勘查规划,大力建筑沟、渠、池、坝,保持水土,发展灌溉。人们根据水势、水向等自然形势,把已经淤塞的水道,加以疏通,把宜于蓄水的山沟,加以封屯。然后把若干支流引入干流,再将干流导入山河,避免了山洪泛滥为害。为了解决山涧陡坡水力过猛问题,农民们采用兴修“跌水消力池”的办法,使凶猛湍急的山洪先跌入池内稳定一下,然后再从池内流出,这样就减轻了水的冲击力。在干沟、支沟衔接处修筑小型水闸,既泄又蓄,把雨水控制起来,以便旱时灌溉。从1955年到1957年,兴修了大量小型水土保持工程,与此同时,这个乡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打井修水库运动。仅仅一个冬春农闲期间,人们就在山岩层层水位很低的山岭上,打井四百零六眼,修水库两个,这些工程的质量都很好。这就解决了山区缺水的问题。为了充分利用水源,还绕山绕岭修筑水道、修渡槽,采用并水远送办法,解决了因离水远和隔河沟无法灌溉的困难。共修了绕岭输水道六条、渡槽七个,加高井台三十六个,使一百八十九眼井有了输水设备。并流远浇的办法,可以送水灌溉二里以外的土地。
两年来还有计划地进行了封山造林。根据山岭的不同岩石、土质等自然条件,选择了不同的树种。在山顶以植洋槐、橡子等树为主,在山腰以植松柏和各种果树为主。在造林中由半自采、自育、自植,逐步达到了全部自采、自育、自植。1956年采种四百八十斤,育苗三十亩,插播三百亩。1957年育苗五十六亩,插播七百亩。在造林过程中实行了“乔丛混植,农林兼作”的方针,基本上达到了既好且快。从1955年开始到1957年共植树八千余亩(三十三万余株),成活达80%以上,给荒山罩上了绿伞,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的面貌。此外还采取了护山养草的办法,有计划地培植山草、银花、腊条等,制止了群众扒山皮的现象。这样,不仅保持了水土,而且也增加了社员的收入。为照顾畜牧业的发展,有计划地留出牧场、牧道四千八百亩,解决了林牧之间的矛盾。在封山造林初期所碰到的一个难题是和社员烧草方面的矛盾。经农业社与供销社协商,由供销社供应煤四十三万斤,这个矛盾也就得以解决。现在不但不缺草烧而且还可以向外出售烧柴。
由于抓住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基本环节,自1956年以来,基本上停止了水土流失现象,农林业得以顺利发展。
首先制服了山洪,防止了水土冲刷。过去每年雨季到来,在一万一千五百亩耕地上,表土冲刷约一至五公分。现在水流有道,蓄泄兼施,不仅阻止了山洪侵蚀,而且为灌溉抗旱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扩大了灌溉面积。根据现有水利设备来看,正在发挥和已经发挥作用的三百四十三眼水井、三十三个泉水池、二个水库,共能浇地三千三百七十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9%。1957年仅水浇小麦一项即达一千八百五十亩,占麦田面积的52%,水浇小麦比未浇的小麦每亩增产五十斤,共增产小麦九万二千五百斤。在今秋抗旱中水浇麦茬玉米七百七十亩,地瓜一千四百亩都浇一至三遍,泼地种麦七百亩,保证了小麦适时下种。其三,由于水利的发展,全乡复种面积由去年的22%,扩大到35%。
所有这些变化,集中表现在生产的迅速发展上面。1945年亩产量仅一百二十五斤;1955年每亩年产量二百二十斤,每人占有粮食三百八十五斤,尚需国家供应九万二千斤;1956年每亩年产量迅速提高到三百一十五斤,每人占有粮食四百八十斤,不仅免除了国家供应,而且还卖余粮四十多万斤。1957年虽遭严重水旱灾害,由于水土保持工程在抗旱中发挥了巨大的抗灾作用,粮食产量仍能达到每亩三百三十斤,每人占有粮食五百零六斤,比1956年每人占有粮食增加二十六斤。今年发生特大洪水,全乡仅冲毁四亩地,过去碰上这样大的洪水要冲毁上千亩地。
精神饱满,斗志高昂
埠洼乡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在以水土保持为主要内容的建设中,表现了强韧的毅力。他们决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他们决心要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六好”和“三化”的美好目标。“六好”就是:荒山绿化好,沟渠河道修理好,梯田修整养护好,畜牧业开展好,水井水库修筑好,农副业生产都搞好;“三化”就是:坡地梯田化,平地水利化,有山皆绿化。广大社员在山区建设中精神饱满,斗志高昂。“硬石头,用炮轰,完不成任务不收兵!”这就是他们的战斗口号。
现在,埠洼乡支部和广大社员已经认真研究制定出1958年至1962年的五年规划。它的增产措施仍然以农田水利和开展综合性的水土保持为中心。预计到1962年可从根本上解除旱涝灾害的威胁,即使遇有荒年也能保持丰收。那时灌溉面积,将由现在29%提高到80%以上。每人占有粮食一千三百九十斤。
变童山秃岭、穷山恶水、贫瘠荒凉的山区,即将为山明水秀、青山绿岭、富饶瑰丽的山村。(据第二次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材料选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