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农业生产的有力助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24
第3版()
专栏:

农业生产的有力助手
本报记者 文英
1951年冬天,江苏盐城县尚庄区八个穷木匠组织了一个农具生产社,后来又增加了一些铁工和竹工,同农业生产社和互助组订立了农具供应合同。
但是,当时有一些社员为了多拿工资,竟一味粗制滥造。打大锹本来应当钉五十三只铁钉,有个社员却只钉四十只,再加上没有用力锤铁,农民买回家用不了多久,就缺了好几个口,铁锹和木把子分了家。有个社员叫杨正寿,贪多图快,打出来的水车上用的柫板,不是薄厚不匀,就是长短不一,农民见了直摇头,产品没人要。自然就没有钱买原料,弄得生产很难维持下去。当时社里的生活很苦,三间没有门窗的破屋,白天当工场,晚上当宿舍。有个社员描写那时社里的情景是:“风扫地、月点灯、抬不动的地铺、砸死人的枕头(木头)”。社员胥中华说:“单干工资多、吃得好,在社里受苦不如回家好。”就这样一个个地退了社,眼看合作社就要垮台。
就在这个当儿,区供销社把金巨祥派到了这个社,让他当主任。临走时区委指示:一定要为农业生产服务,才能把社办好。
金巨祥一进合作社,就找社员们谈心。那时社里有两个社员,一个叫陈德宽、一个叫谭贵宜,这两个人决心要把社办下去。他们说:在旧社会是忙起来干死,闲起来没事。真叫做“菜花黄、铁匠师傅称霸王,雪花落地、铁匠师傅饿肚皮”。耍手艺的有哪个不是饥一顿、饱一顿。如今有共产党的领导,只要生产的东西好,计划做得准,真是“天天有活干,四季皆春天”。金巨祥和这些社员商量的结果,决定先批判那种粗制滥造只图眼前利益的思想。有个社员做了七把木锨,七歪八斜不合用,大家就开会和他算损失账:木锨不能用,农业社不要,社里浪费了劳动力又积压了资金;马马虎虎卖给农业社,用不了几天就坏了,农业社受了损失,以后就不再要社里做的农具了,农具合作社就没法办下去。大家算账的结果,都感到只有产品好,农民欢迎,合作社才能办好,要是只图眼前多拿钱,不顾产品好坏,就好比杀鸡取卵。于是就在会上提出“坏货不出门”的口号,规定了“包退包换”的办法,粗制滥造的毛病开始一步步地消除了。
可是,仅仅克服粗制滥造的毛病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农民到底要什么,要多少,什么时候要。
他们想了多种多样的方法去摸农民需要的底。有时趁着区里开农业社社员代表大会的机会,邀请老农到仓库、工场来鉴定产品,向老农请教。有时社员们拿着农具去访问农民。打一张镰刀,就下乡四次去请农民提意见。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们把农业社的需要摸清楚了。一条农船一年要用几根篙子、几把戽锨;一辆水车在一般年景要用多少柫板、多少车链子,旱涝年景要用多少;种麦多、种稻少的合作社,柫板、车炼子要得晚些;镰刀春天要得多、秋天要得少;半劳动力用的钉钯要轻一些,全劳动力用的要重些;合作化后,不但春天、夏天要添农具,秋天、冬天也要添农具。……这样了解清楚后,生产出来的农具农民都说好用,社里的生产也越发展了。
他们不仅给农民供应新农具,还下乡给农民修理旧农具。现在计算起来,今年一年,社员们一共给农业社修理了五百零六只船,四百多辆水车,三千多件大小农具,使农业社节省了三千四百多元。
现在,尚庄区农具生产社担负着四个乡、七十个农业社的农具供应工作。社内的工场、宿舍、仓库,已扩大到四十二间,社员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社里的公共积累已增加到二万六千多元。金巨祥和他的同伴从亲身体验中证实了这个结论:贯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这是手工业合作社坚定不移的方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