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阅读
  • 0回复

关于国民经济史研究对象的争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24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关于国民经济史研究对象的争论
关于国民经济史研究的对象问题,近来在经济学界引起了争论。
1957年第二期经济研究发表了孙健的论文,题目是“国民经济史的对象、方法和任务”。作者不同意苏联国民经济史的作者П·И·勒雅申柯的见解,即:“国民经济史的对象,乃是研究生产的发展,研究数千百年来新旧更替的生产方式、研究生产力与人们生产关系的发展。”因为:生产力属于生产的技术方面,生产技术是其他科学考察的对象;国民经济史考察生产力,其目的只是为了说明生产关系的演变;国民经济史是一门具有阶级性、党性的科学,而生产力是没有阶级性的。
这篇论文引起了国民经济史研究者的兴趣。这篇论文还未发表前,在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国民经济史教研室都分别举行过讨论,大多数人仍然支持勒雅申柯同志的论点。
1957年第四期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发表了邵敬勋的“国民经济史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的论文。文中一方面批评了勒雅申柯同志所下的定义,“显得笼统和一般化”,“不能表达出国民经济史研究的国别性和具体性”;同时又基本上支持了他的论点,认为:“他肯定国民经济史的研究,既是研究生产关系而又研究生产力的,这点是正确的。”邵敬勋认为,国民经济史就是全国人民,特别是占全国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经济活动史,其中最主要的要论述工农业的生产力与在工农业中生产关系发生发展的历史,即应当研究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发展的历史,这就必须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作全面的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论述,是“不能有所偏废的”。
(倪文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