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农学院和农业社的友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25
第7版()
专栏:

农学院和农业社的友谊
本报记者 李茜
西北农学院附近的几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什么要叫“西农一社、二社、三社、四社”呢?这里体现了农学院和这些农业社所建立起来的亲密的友谊。
11月的一天,我从农学院的招待所到西农一社和前进社去采访。社员们听说我是从农学院来的,有人就跑来问我,植物保护系的老张为什么最近没来呀?你回去给咱带个信让他星期天来吧!也有的人说,小王和小刘他们忙着考试吧,怎么这几天也没露面呢?
西农社命名的来由
农学院和农业社这种友谊建立起来并不很久。
解放后,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就组织教职员和学生不定期访问农村,节日同农民联欢,赠送给农村青年书籍,帮助农民学文化。学校和农民的关系逐渐融洽起来了。及到党提出科学研究工作为生产服务,教学工作结合实际,知识分子通过思想改造成为新型的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的号召后,学校更特别注意了在教学实习、科学研究等工作方面同农业社的联系。在这几年中,学校教职员和学生同学校周围的农业社和陕西省一些重点社都建立了较经常的联系。他们在农忙时组织力量帮助学校附近的农民抢收抢种,有些教师、学生还利用进修、实习或假日住在农业社,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农业社进行生产规划,改进耕作技术、总结生产经验,开办技术训练班、会计训练班,帮助农业社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这样,他们就和这些农业社建立了兄弟般的亲密关系。因此,西北农学院附近几个农业社1956年由初级社转入高级社时,社员们就给自己的农业社取名叫“西农高级社”。四个农业社分别取名西农一社、西农二社、西农三社、西农四社。
教授到农业社进修
1954年,报上发表了醴泉县烽火农业社玉米丰产田亩产一千五百斤的消息,西北农学院的领导方面对这个成就非常重视,决定派人去帮助总结经验。1955年正好赶上苏献忠教授进修,他就自动要求到烽火社去,结合总结丰产经验进修。苏献忠教授和老乡们同吃同住,经常到田间观察社员们对各种作物的栽培方法,并帮助农业社改进耕作技术。他发现他们玉米丰产经验之一是对种籽进行粒选和温汤浸种,但是在播种大面积玉米时却没有选种。而且播种回茬玉米时,没经过细犁细耙就下种了。他问社员们为什么不精操细作,有的社员说,反正回茬玉米打不多少粮,精耕细作就得费很多人工,苏献忠就给他们算了一笔账,如果把劳力安排好,前边深耕,后边耙耱,随着就播种,费不了多少人工,但是每亩田至少可以增产一斗多至二斗多粮。社员们觉得很有道理,就接受了他的建议。另外,苏教授还发现这个社务育棉花的技术也较差,就亲自教给社员棉花整枝技术,提高了社员们的耕作技术,对该社棉花年年丰收有很大帮助。
苏献忠教授在烽火农业社工作过程中,不仅帮助农业社解决了不少技术问题,而且由于接触实际,也使他考虑问题时更加结合实际,更加充实了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内容。例如过去根据书本上讲玉米长到二尺高时才开始灌水,但实际上玉米在苗高一尺时灌水,对玉米性器官的生长更为有利。从烽火农业社回到学校后,他还写了一篇题为“对烽火农业社水地回茬玉米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的初步报告”,对提高玉米产量提出不少宝贵意见。
苏教授在烽火社住了半年多的时间,和很多农民交成了亲密的朋友,农民经常给他来信,告诉他社里的庄稼生长情况,询问一些技术问题,甚至还在信中和他谈一些家常。苏教授也把农学院培育的良种牛、羊介绍给烽火社,帮助他们发展副业生产。
最近,西北农学院又派苏教授到烽火农业社和该社初步商定了七条加强经常性密切联系的办法。一、烽火农业社整社时农学院帮助他们搞好经营管理。二、农学院协助烽火社制订明年规划和长远规划。三、今年冬季由烽火农业社主任带领一个小组到农学院去学习,由农学院帮助他们总结生产经验。四、烽火社希望农学院像1955年一样派人长期住在社里,指导生产,并且给社干部讲解一些基本的农业科学知识。五、烽火社希望农学院的学生实习或下放干部时放到他们社去,并欢迎农学院干部和学生在那里安家落户。六、农学院派人到烽火社进行科学研究(如农学院和烽火社都正在进行的关于“棉麦两熟”的研究),并帮助烽火社搞好小规模的试验田或试验室。七、农学院供给烽火社优良籽种或畜种。
像苏献忠教授这样结合生产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并且和农民交朋友的教授讲师和助教在西北农学院不是个别的,我们在这个学校的那一个系都可以找到。在农业经济系王立我教授的办公室和宿舍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农村来的客人。他们是武功县一些农业社的会计员,记账时遇到困难来请王教授帮助的。会计员们为什么和王教授搞的这样熟呢?原来武功县所有的农业社用的簿记都是王教授设计的,所有会计员几乎都曾经在农学院举办的会计训练班学习过,他们都是王教授的学生。
大学生的意外收获
西北农学院的每个系的学生也分工负责经常联系附近的一、二个农业社。植物保护系的同学从1955年以来就和西农一社的社员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西农一社刚刚转到高级社时,植物保护系的学生就赠送给他们六百多册有关农业技术和文化学习方面的书籍,帮助他们建立了图书馆。并且经常到农业社帮助开展文娱活动或给社员们讲解报上刊登的国内外大事。社里又成立青年生产队,要搞棉花丰产试验田,植物保护系团总支就组织三年级学生成立“旱地棉花丰产综合技术研究小组”,帮助青年生产队制定了旱地棉花丰产计划,并且具体教给他们选种、播种、留苗、整枝、防虫等新技术。到了初冬,农业社的其他棉田上还有很多青铃,丰产试验田的棉铃就开全了。社里一般旱地棉花每亩收获量只有三十斤左右(皮棉),丰产田的棉花每亩收获了皮棉八十多斤。今年,西农一社第二生产队在植物保护系学生的帮助下,普遍推广了青年生产队旱地棉花丰产的经验,虽然遇到夏、秋干旱,虫害又比较严重,全队平均每亩旱地棉花还收获七十多斤皮棉,比没有推广这种先进经验的第一、第三生产队增产一倍左右。西农一社的社员们每当谈起今年棉花丰收时,就赞许地说:“咱丰产多亏农学院帮助哇!”
该校学生帮助农业社改进了耕作技术,同时也使得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同生产实习密切结合起来,更加巩固了从课堂里学到的知识。比如他们在指导棉花生产过程中,要实地去了解棉田要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土壤耕作;怎么播种棉花,种上后又如何管理;要使棉花丰产需要上什么样的肥料,上多少,什么时候上;发生了病虫害如何防治,用什么方法和药剂防治等。这样,他们就把学到的作物栽培学、土壤耕作学、肥料学、农业昆虫、农业植物病理和植物保护等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系统的结合起来了。有些在课堂里学的不深不透的课程,通过田间实验,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很多学生还把帮助农业社搞丰产田的经验或农业社的生产经验写成论文,在同学中进行讨论和答辩。
西北农学院师生同农业社的友好关系就是这样地一天一天在发展,他们互相间现在已经变得谁也不能离开谁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