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夕餐秋菊之落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29
第8版()
专栏:

“夕餐秋菊之落英”
贾祖璋
菊花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就北京而论,至少每年都可以去看一次菊花展览会。但是它的花朵是否会散落,却成为一个几千年来尚未解决的问题。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记载了一个“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说王安石写了两句诗: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看到了,认为菊花是不会落的,就依韵续诗两句来嘲笑王安石: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到黄州去做官。有一天风雨以后,却亲自看到了“满地铺金”,于是深悔当初批评王安石只是自己见识不广的表现。
在这个故事里面,好像苏轼倒有重视生活经验,依据实际观察来判断事理的优点。
但是“警世通言”是一本小说集,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可能有所依据,但也可能有很多虚构的成分。
关于苏轼在黄州见到“满地铺金”一事,一时没有查到依据的原始材料。至于指谪王安石诗句一事,据宋人史正志“菊谱”后序所说,却不是苏轼而是欧阳修。据说:
王安石做了一首诗,有两句是:“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看见了说:“秋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后来王安石知道了,他说:“欧阳修大概久疏学习了,难道没有读过‘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
原来王安石只是在诗句里面活用了“楚辞”的典故。在当时,做诗并不一定要求写实。
至于苏轼,在他自己的诗句里,也常常用到“落英”字样,如“欲伴骚人赋落英”、“却绕东篱嗅落英”等。因此,苏轼好像并没有嘲笑王安石的资格。
“楚辞”所说的“落英”,照现在的字面解释,自然就是“落花”。但历来对它作不同解释的也未曾没有。有人认为落当作“始”字解,落英就是“初开的花”。有人认为落应作动词用,落英就是“把花摘下来”。近来郭沫若先生认为菊花残谢的时候,不论黄菊、白菊,花瓣都带红色,所以他把这句“楚辞”译做:
“我在秋天餐食着菊花瓣上的红霜”。(屈原赋今译)
以上三种解释,都是肯定菊花不会散落的。
偶然翻阅“尔雅义疏”,见到郝懿行对于“枢达北方,谓之落时”的解释是:“枢达北方者,户在东南,其持枢之木或达于北方者名落时,落之言络,连缀之意”。我们是否可以用连缀的意义来解释“落英”呢。“楚辞”原文,上句是“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坠露”对“落英”,就是用“掉下来的露滴”对“连缀在枝上的花朵”,倒比把“坠”和“落”两字解释作同样意义,相对得更为工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