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他们在林场参加劳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30
第4版()
专栏:

他们在林场参加劳动
本报记者 德籼
在莱州林场(福建南平)的工地上,人们经常能见到穿着破旧蓝色制服的男女青年,他们有的在山坡上除草,有的在山脚下开荒,要不是村里人说,谁能知道他们是下放干部,他们是才从共青团福建省委及团校团报机关中抽调到这里来的。
莱州林场是闽北山区较大的林场之一。全场共有林地面积四万多亩,大都分布在拔海数百公尺至一千多公尺的人烟稀少的高山上。远的离场本部有二十多华里,近的也有五、六华里。这些青年人,就在这些重重叠叠的高山上开始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
山谷里的战斗——炼山
已是下午三点多钟,场长郑仰光背起水壶,领着这些下放干部——新工人到宝珠山工地上去参加炼山。这里离工地有二十多华里,而且全是山路。翻过许多山坡,穿过长达十多华里的森林,他们才到了拔海一千多公尺的宝珠山工地。
这天晚上,夜空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这批新工人,在生产队长的指导下,在水堆坑(山名)参加了第一次的炼山。
从没参加过劳动的团省委组织部干部科长程科,为了使自己很快成为一个熟练工人,他不顾黑夜山路难行,同工人们一起拿着火把爬到半山腰里,在杂草堆上点起火来。炼山对于生长在城市的人来说,是一件很新鲜的事,但也是很危险的事。为了不让一颗火星飞进林区,烧着森林,程科像阵地上的哨兵一样,拿着打火具——松枝,沿着附近的山坡,全力注视着每一颗火星飞越的动向。他曾经为了扑灭火星,还几次窜到林区里,与山火搏斗。猛烈的烟火把他两眼熏得泪水直流,脸部发痛,可是他始终坚持在火路线旁观察突如其来的火星。他告诉我:只要有一颗小小的火星飞进林区,那就会给国家带来多么大的损失。
深夜三点钟,附近的山坡已经炼好了,突然远处传来了令人可怕的信号,嘡嘡的锣声和哨子声,顿时响彻夜空,它告诉了人们:远处林区由于火星越过火路发生了火灾。这时,程科冒着生命危险,穿过刚炼过而且还在燃烧的山坡,赶往出事地点——依潮林区进行抢救。在老工人和新工人的积极抢救下,因而未酿成巨灾。这天晚上,老工人和新工人就炼好荒山一千二百多亩。
劳动带来的变化和欢乐
鸡叫头遍,新工人要和老工人出工赶路了。这里爬一个高的山坡要走近十华里,低的也要走三五华里。虽然这样,他们已不像刚开始那样劳累了。
他们的午饭是在高山的工地上吃的,用的食具,大都是就地取材。饭碗,都是用五寸多高三寸多口径大的毛竹筒代替的,筷子也是用树枝或细竹子做的。山区上镇买菜不便,虽然他们每人每餐只有二条比手指大一点的咸鱼,或者是一些青菜下饭,但他们都吃得很满意,每餐终是把满竹罐的饭吃得一粒不剩的。过去每人一天只吃十四两米(每月吃二十八斤米),现在每人每餐却要吃七两米(每月吃四十斤米)。
参加劳动生产以后,他们不论是上山劳动,或是在宿舍休息,都是穿着破旧的衣服。以前可不是这样。他们告诉我,过去大家都不愿穿补过的衣服,怕人家瞧不起,经常把破了一个小洞,或者是撕破了袋口的衣服,塞到箱子底下去,准备做抹桌布。可是现在他们都已改变了这种看法,把藏了七八年的破衣服,都从箱子底下翻出来,缝补后穿了,现在谁也没有认为穿这些衣服是丢脸的事了。
劳动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他们劳动时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是到了工间休息时,他们却不愿休息,他们爱在树林里,转来转去,找野果吃,什么乌饭子啦,枣禾子啦,野栗子啦!大家的嘴巴都是吃得墨墨黑的。
到了傍晚,他们在辽阔的林区里,又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尽情地唱起他们爱唱的歌曲来。接着人们的欢笑声、拍手声和歌唱声交织在一起。你想,他们的生活是过得多么愉快呀!
工人们的帮助和关怀
在开始劳动的头几天,他们碰到的困难可多着哩。他们告诉我,刚开始劳动这一天,大家连草鞋都不会穿,拿着锄头柄团团转,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好;上山坡赛过驼背拉牵,下山坡有如孩子坐滑梯,挖茅草头好像劈硬柴头……。但是所有这些困难,他们在工人们的热情帮助下,终于慢慢克服了。
从没摸过锄头的省团校干部曹致彬,由于不会挖茅草头,锄头一碰到草根,就像皮球似的乱跳,他还埋怨锄头不听话。老工人林吓明怕他砍伤自己脚面,赶快教他怎样拿锄头,怎么挖茅草头。现在他不但学会了一些劳动技术,而且生产效率还比刚开始劳动时提高了很多。
福建青年报干部张德新由于体力差,干活老是累得一身汗。老工人看他力气小,不论挖灌木根或挖茅草头,总是跑来帮助他挖。他们说:小伙子,大的留着我们干,你挖小的吧!可是张德新却不依。他说:要不是现在咬紧牙关干,以后怎能当个好工人呢?
工人们还从生活上来关怀下放干部。有一天,团省委干部周修犁因为受了寒,生起病来,这可忙坏工人啦!他们有的给他煮稀饭,有的还准备给他烧好吃的菜。一间小小的屋子,跑来探望他的人可多着哩,有的问:老周,身体好些吗?有的问:你吃过什么东西啦?直到周修犁的病好了,工人们才放心下来。他们就是这样帮助和关怀着来到这里的下放干部。
四个女青年
在场长办公室里,这位打过多年游击的场长郑仰光,每次跟我谈起这批下放干部时,他总是赞不绝口。在他的谈话中,他还特别表扬了来到这里当工人的四个女青年。郑仰光说,11月初,这四个女青年:叶德萍、黎明、陈碧玉、吴宝妹来到这里后,凳子还没坐热,她们就要求场里分配工作,好让她们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工地上去参加体力劳动。为了这件事,场里还开会进行了研究。根据她们的体力情况,决定把她们分配到场本部试验组,搞树种登记、管理工作。但她们心里都不愿意:不是因为干这活太重,而是太轻松了。干了一天活后,第二天,她们再也忍耐不住了,就生气地跑来向场长提意见说:
“场长同志,我们到这里是来参加体力劳动的……要我们坐办公室这怎么能行呢!”
后来场里分配她们去种菜,可是干了二天半活,她们又生出枝节来,说干这活太没劲,要求场里允许她们到生产队去。在她们坚决的要求下,场里才同意了她们的要求。为了出工方便,她们当晚就高兴得把铺盖从场本部搬到莱州工地。
每天清晨,人们还在熟睡的时候,这些女青年就和工人们一起上山干活去了。她们都表示要在劳动中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