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谈“丽人行”的演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07
第8版()
专栏:

谈“丽人行”的演出
凤子
十年前我在上海看过“丽人行”的演出,今天在北京重看“丽人行”,却像第一次看一个新戏上演一般,感到那样的新鲜,整个的演出那样的吸引着我。
田汉同志的作品有他的特点,感情充沛,爱憎分明。“丽人行”如此,“名优之死”如此,其他有些作品亦复如此。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的“丽人行”,从演出来看,从导演、演员、舞台工作的艺术创造的成果来看,在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在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意境方面,是有其独到的创造的。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大胆运用了新的表现形式,在舞台设计方面,以幻灯代替了景片。这个尝试,运用在这个场次较多、人物线索较复杂、所要表现的社会背景方面较为广泛的戏里,是非常谐调的。这个尝试使得“丽人行”演出形式更其活泼,演出时间也更紧凑了。
田汉同志是熟悉戏曲的表现形式的,话剧如何继承并发扬民族形式这个问题尚待探索,“丽人行”虽然作者是运用活报的形式来写的,不可否认的,“丽人行”体现了作者学习戏曲形式的表现方法的意图。当然,多场次的话剧的演出,其方式应该不拘于一格。青年艺术剧院这次的演出,提供了新的做法,丰富了我们的舞台艺术。我们的舞台,过去一度的曾经过于局限于“生活的真实”,实际上被局限的是艺术家们的创造力(也包括舞台设计艺术家在内),被局限的是观众的想像力。
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的“丽人行”,某些场次有些调动和改动,从演出效果来看,有些改动是必要的。例如第三场倒为第一场,即金妹被侮辱后紧接着是党的地下工作者如何策划着对敌斗争,这样改动更显出代表人民利益的党的力量。又如结尾两场合并为一场,第二十场插入二十一场,不止是使人感到紧凑而已,同时使得金妹这个人物的线索,首尾衔接起来。更值得重视的是全剧的结尾,导演运用了群众场面,将剧中时间延长了一年,是1945年日本投降的一天。这一年的这一天,凡是经历过八年抗战的中国人,都忘不了这一天的狂欢和辛酸交织的心情,上海是不是也如此呢?上海人民可能不可能也如此狂欢地来庆祝呢?问题不在可能与否。这狂欢是全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上海人民也不会例外,也不应例外。所谓生活的真实,在这个问题上,其真实的出发点应在此。导演在这些地方发挥了他们的政治热情,也表现出在艺术创造上的才华,这样的处理,是得到观众们的拥护的。
关于周凡这个人物,看来导演也作了一些删动,有些地方似乎更干净一些,如第十七场(这场删去了房东、小毛头)。不过,整个说来,这个人物的线索还是不够清楚。由于他对新群“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几乎走上了叛变革命的道路……”剧本规定的这样一个人物,在舞台上却是不够鲜明的。新群几次同刘大哥谈到周凡,周凡究竟是什么问题,从台词动作来要求,就感到交代的不够。观众很难看出由于他跟踪新群,使得章玉良被捕,由于他跟踪新群,使得整个组织遭到破坏。观众也难看出他到底是特务的目的物,还是个已经叛变成为特务的鹰犬的变节者?一直到第十七场,他以身命同特务拼了,掩护了组织,观众也还难肯定他是否是在政治上堕落了又以身赎罪。对于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来说,周凡这个人物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关于这个人物一些细节穿插需要线索分明些。
三位女主角演的都很感人,路曦同志扮演的梁若英是成功的。在监狱里两场戏,和出狱后在咖啡馆里的一场戏,相当深刻的暴露了若英这一类型人物的“灵魂深处”。留恋舒适的生活,精神上、物质上都不太能经受熬炼。演员并未有意的批判这个人物,也并未故意争取观众的同情,分寸掌握恰到好处。饰演新群的刘燕生同志,形象极好,只是需要再沉着一些。李筠同志的金妹应是最能获得观众同情的角色了,演员也创造了一个简单纯朴的女工形象。小演员是最难处理的,贝贝已是十二岁的女孩子,而且她常说一些大人话。孩子们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小孩,因此语调不必要装的更幼小,那末可能听来会更自然,会得到观众更多的同情的吧。
为了纪念话剧运动五十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先后排演了田汉同志、欧阳予倩同志的作品,很短的时间内,能看到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多么难得的事!假如能再排演田汉同志早期的作品,不止是帮助了观众和读者们更好地理解作家,从而也可以通过作家(当然不止田汉同志一位)不同时期的作品来看话剧运动五十年的发展,这将是有兴趣研究中国话剧史的同志们所希望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