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昔日泽国 今日谷仓——澄海县人民苦战七年制服了江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08
第2版()
专栏:

昔日泽国 今日谷仓
——澄海县人民苦战七年制服了江海
本报记者 黄向青
南海边上的澄海县,冬季仍然温暖如春。走出县城,就看到熟透的稻穗,在阳光下迎着海风摇摆着。部分稻田推广了套种间种办法,已经种下了稻底番薯、白菜,星星点点的嫩绿,掩映在密密缝缝的稻秆丛中。这幅美丽的田园图画,人们丝毫也想像不到这一带过去竟是一个水害深重的地方。
灾害之苦诉不完
我们从东到西乘车穿过澄海县境,仅仅三十公里左右的路程,就得坐两次过江轮船、换上三次车子,沿路越过了无数的大小桥梁。原来韩江奔流到潮汕平原,就分成许多条支流,越是近海,越分的细,出海口竟有十七个之多。就这样,把小小的澄海县的土地,支解成七大片片,在地图上看去,就像一个个狭长的岛屿一样。濒海的地方,又形成了无数的小岛和野鹤水凫栖息的沙洲。没雨的时候,韩江干涸得露出黄澄澄的河床;春夏水涨的时候,连沿江两岸的田园,也得几递水车才能灌田。澄海最怕的是水,闹起旱灾也很凶。1943年仅仅两个月春旱,全县赤地千里,饥民遍野。但是,只几场暴雨,韩江,便像发狂的野兽,冲崩堤围,到处泛滥。这里流行着一些形容干旱的歌谣:“猪母过溪吃黄豆,行人过溪免搭渡。”
人们还用黯淡的心情回忆起历史上的风潮灾难:1945年和1946年连续来了两次秋季台风,堤围全线崩决,半个县变成汪洋大海,房屋倒了,庄稼淹死了!牲口随波漂去,多少人葬身鱼腹。海潮退去,到处是流离失所的人群,沿路很多倒毙的尸体。……
现在我们走在漫长的堤上,像走在矗立海滨的城墙上一样,一边是滚滚的金色的稻浪,一边是滔滔的白色的海浪。海堤经过历年培修,都有一丈多高八、九尺厚,堤外还抛下了一堆堆石块,能抵挡十级上下的台风了!
全面规划,排涝灌溉兼顾
解放以来,广东各地都少有风调雨顺的年景,但是这个害涝怕旱、洪水风潮交相为患的澄海县,却在1952年就以水田平均亩产稻谷九百多斤(沙田不算)的大面积丰产而哄动全省。1955年又以水、沙田亩产粮食一千零九斤而成为全国第一批“千斤县”。如果不是七年来依靠群众,集中力量,全面兴修水利,这样惊人的成就是不可想像的。
在这仅有四十多万亩耕地的澄海县,七年来共建了排洪涵闸三千六百多座(其中有十宗中型工程),新挖渠道八千八百多处,修理渠道、堤防、水库等,总共用土方一千八百多万公方,石方一百六十多万公方,付出八百七十二万个工日。因为兴修了这些水利工程,千百年来为患人民的水旱风灾基本消灭,韩江的水已驯服地通过无数涵闸和悠长的渠道灌溉田园,全县有85.5%的耕地可以自流灌溉,余下的大部分也有水可车,全部可抗旱六十天以上。全县排水面已达到98%,1955年7月两天间下了三百多公厘的暴雨,各处低洼地也没有积涝成患。沿海堤防已能制服十级台风掀起的海涛,今年起再加一把力,就能争取抵挡最大的十二级风,彻底解除沿海的潮灾了。
面对着这样多种多样的灾害,地形又很复杂,同一地区此旱彼涝,如果不作全面规划,排涝、灌溉、防洪防潮兼顾,还要使排灌结合海滨沙田的改良土壤,就不可能达到在全县范围内兴利除害的目的。他们根据全县七大片土地的地形特点,划分七个水利系统,分别把江堤海堤陆续加高培厚,按高处进水低处出水原则分别加以治理,堵塞多余支流,使土地联成一片。被堵后的支流河床,可作耕地,大部分用来发展养鱼。在整个大的水利系统里,又分别地形整理成许多小的系统,使河滩的面貌改观。
澄海县,每年一到冬季,都有一支庞大的劳动大军“放下刈禾的镰刀,拿起修水利的铁锹”已成为人们的习惯。不是这样,在这劳动力只有二十多万的县里,怎能在七年内兴修这么多的水利工程呢?
多年苦战泽国变谷仓
党领导群众在水利上的斗争,在澄海,还有着较远的历史。解放前,这儿的人就有所谓“三惊”“三怕”的说法,惊的是地主高租、重押、高利贷;怕的是洪水、海水、地主风水,地主阶级不但收高租而不修水利,还因风水迷信压制农民自发的修水利的行动。当时还处在地下状态的共产党组织,就团结领导群众,同地主阶级进行斗争。现在担任汕头专区专员的余锡渠,那时就因在当地进行这样的斗争遭到敌人搜捕。解放初期,他担任了澄海县长。从1950年开始,县委就明确了:要改善群众生活,必须坚定不移地领导群众修好水利。1955年合作化了,更掀起了空前的兴修水利的热潮,仅仅这年冬天,修建的小型涵闸就有八百四十八宗。
因为群众有兴修水利的要求,因为党的坚决领导,在广大群众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把兴修水利当成生产投资一样的观念。因为绝大部分工程都是群众自己能负担的小型水利,所以,民办公助的方针就能贯彻。初期主要是以土改斗争果实投资,后来就按受益大小按田亩分担,几年来全部工程费用,国家投资只占12%左右。许多工程的成本很低。单近几年建的涵闸二千六百多座,就在这方面节约了二十七万多元。上蓬区一个受益四万亩的排水工程,每亩田只负担三、五斤谷。
全县兴修了这样多的水利,只有技术员一人,技术助理员四人,但他们依靠了有水利经验的农民,解决了许多困难的问题,经过就地训练,现在全县已有一百多个能够领导水利建设的干部了。现在担任农林水利局副局长的刘大目,原来就是一个农民。
从1950年到今天,斗争了七年的澄海人民,终于在驯江制海的斗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创造了幸福的日子。“泽国变成了谷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