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不再是车间的“陌生人”——沈阳矿山机器厂干部下放车间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08
第4版()
专栏:

不再是车间的“陌生人”
——沈阳矿山机器厂干部下放车间以后
本报记者 金雨困
沈阳矿山机器厂是辽宁地区紧缩机构下放干部最早的企业之一。这个厂的紧缩机构工作已告一段落,二百二十四名干部(其中大学和中等专科学校毕业的技术员九十六名),已下放到车间参加劳动生产。人们关心的是,这批干部走上新的岗位以后的表现如何?和老师傅和工人的相处是否融洽?能不能适应新的环境?
我访问了这个厂的一些车间主任、工长和老工人,得到的回答是令人满意的。
尊重师傅 吃苦耐劳
他们告诉我,这些青年知识分子下放到车间以后,较普遍的表现是精神饱满,放得下架子,对老师傅非常虚心,和青年工人也相处得很融洽。二车间工长王明礼说:当设计科俄文翻译周政到大立车床当学徒时,我心想:这个大学生是否真能干活?谁知他一来,就比谁也不怕累,不嫌脏,手里老拿个棉纱球在擦机床,整天没有闲着的时候,把机床擦得光亮,把地打扫得很干净。一到下班师傅要洗手,他就抢着把水打来。师傅要吃药,他就把热开水送到面前。师傅觉得他是大学生,天天给自己打水洗手实在过意不去,就提出大家轮流打水;但是周政坚持由他打。有一次,他发现师傅在打扫一大堆铁屑,就马上把铁铲抢过来。这事,使得师傅非常感动,以后逢人就说:摊到这样的徒弟实在太幸福!
另一个受到师傅称赞的是铸钢车间的翻砂徒工张忠,原财务科主任会计员,厂里的先进生产者。下放干部时,他要求到最脏最累的地方。他说:我虽是一个大学生,但在生产上还是一个“文盲”。因此他在下放到铸钢车间以后,能够虚心地向别人学习,在工作和学习上都很主动。师傅刚划完线,要开始实际操作,他就把榔头、勺子等工具准备停当;师傅一干完活,他就把工地清理好了。遇有酸味、臭味的东西,他一点不嫌,括砂、椿箱等最累的活,他争着干。这个车间的主任和工长都说:这批下放干部,就像我们一、二十年前当学徒时那样,能吃苦,能耐劳!
铸钢车间有个技术员叫杜新百,过去特别爱干净,大小便都要跑到厂部去,因为他嫌车间的厕所不卫生。这次,他到电炉上去当学徒,掏炉包、推炉渣,整天脸上闹得漆黑,脏汗一道一道地流。他不但不嫌脏,而且干得还很愉快。工人们都感动地说:“过去说知识分子能讲不能干,怕脏又怕累,现在这种看法应该有所改变了。”
车间风气改变 徒工受到教育
这批干部下放参加劳动后,车间的风气有了很大的改变。给老师傅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过去许多徒工都很骄傲,不尊重老师傅。特别是去年入厂的学徒,自以为有点文化,就不把师傅放在眼里。开始时,还勉强叫声师傅,以后就叫老张、老李,再以后更是王麻子、武大郎乱叫一气。例如,铸钢车间的徒工王百成,是个初中学生。刚来时,他还说要向师傅学习,以后就变成“互相学习”,再以后更索性说师傅是“老文盲”,“没有什么可学习的”。师傅叫他干活,他到外边睡觉。二车间的徒工高希斌,认为在小插床干活没有出息。师傅叫他干活,他不干;师傅叫他扫地,他说你扫几遍,我也扫几遍,师傅对他实在没有办法。可是,这次干部下放,徒工一看许多人都是些大学生,下来也跟他们一样当个小学徒,而且从不挑肥拣瘦,扫地打水都来,累的脏的活还争着干,对师傅还特别虚心。这就使原来的徒工受了很大的教育,他们也都老老实实地干活和学习了。徒工王百成这样说:“下放干部的文化高、技术强,可是还说自己在生产上是‘文盲’,对老师傅非常尊重。过去我说师傅是‘老文盲’,这回一比较,我才是真正的‘文盲’呢?再不虚心学习,真要毁了自己!”徒工高希斌也主动检讨了自己的错误,保证今后尊重师傅,好好地向师傅学习。
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车间里更加文明和卫生了。二车间工长于长增告诉我:自从干部下到车间以后,机器设备都亮了起来,环境卫生也好了。过去,新机床往往几个月也不擦一遍,甚至因油腻太多而弄得摇把都摇不动。现在因为天天擦,机床都亮光光的;而且因为部件都放置得很整齐,交通道也像个交通道了。他指着一个地方对我说:过去这个交通道上,部件到处乱放,连走路都没法走。现在部件放得一溜一溜的,交通道也就显得比较宽敞,不但好走路,而且工作起来也方便得多了。
理论联系实际 解决技术问题
在访问中,许多车间主任和工长还对我说,由于下放干部都有一定的文化技术理论知识,在接触实际以后,已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老师傅一起研究解决了一些生产上的关键问题,对他们的工作很有帮助。装配车间徒工姜述祖(原教育科技术员)和师傅单继山一起,改进了试验五十公尺大罐的活具。徒工刘若飞(原工艺科工艺员)改进了刻度板的加工方法,加工一个由三十分钟降到十八分钟,并且减轻了劳动强度。铸钢车间吕主任对我说:由于过去没有技术人员跟班生产,电炉上发生了技术问题,不能及时找出原因,使生产受损失。这次,有五名技术员到电炉上当学徒,班班都有技术员参加操作,技术问题也就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前几天,一炉钢水发生蜂窝现象,三个班的技术员(徒工)和老工人,就一起研究解决了这个问题。
被访问的同志还谈到,过去,由于科室人员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他们制订的技术文件往往脱离实际。这些人下来以后,成了科室联系实际的桥梁。例如,工艺科工艺员刘若飞下车间后,就发现煤气发生炉钟罩的工艺文件上的精度要求过严。设计和工艺部门接受他的意见,对精度要求作了修改,不仅减轻了工人操作的繁重程度,而且使加工工时由二十小时减到十二小时。铸钢车间吕主任说:“再有半年时间,这批下放干部掌握了实际操作技术以后,就会成为推广新技术和合理化建议的骨干,将对车间的生产发生很大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