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当孩子偷窃的时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11
第8版()
专栏:

当孩子偷窃的时候
王威宣
当孩子已经入睡,做父母的检查一下小孩的口袋,发现自己的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的时候,会感到多么焦虑和不安啊!
孩子染上了偷窃的毛病,做父母的当然要设法教育孩子纠正恶习。但是也不要大惊小怪,暴跳如雷;而应该平心静气地研究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偷”?
孩子为什么要“偷”呢?这往往是由于在合理的要求下得不到他心爱的东西。如果孩子们可以正式提出合理的要求,大人又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他们是不会“偷”的。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故事:校长捉住一个偷了肥皂的孩子,校长拿起肥皂,递给这个孩子,然后说:这肥皂已经不是偷的了,而真正是你所有的了。在能给你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偷呢?校长的一句话,使这个孩子懂得了:“偷”不是正当的方法,应该用正当的办法取得心爱的东西。有些父母亲或少年儿童工作者,没有适当满足孩子们的正当要求,结果孩子们只好“逼上梁山”了。例如,六岁的毛毛喜欢画画,他几次要求妈妈给他买一枝铅笔,妈妈没有理会孩子的要求,于是毛毛背着大人,把邻家小华的一枝铅笔拿来了。这是谁的过失呢?显然孩子的错误是妈妈造成的。当然,孩子的不适当要求是应该耐心说服教育的。
孩子所以会“偷”,往往是由于只想满足自己的强烈欲望,而没有设身处地地想到别人。上海一个三轮车工人的家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故事:他的孩子偷了别人的钱。父亲并不厉声斥骂他,只是耐心地向孩子述说自己一家过去的痛苦生活,并且启发式地问:如果我们当时的钱被别人偷了,该多么悲惨呀!孩子哭了,噙着眼泪把钱交还了原主。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思想和出色的教育方法。这事情虽小,但却孕育着深邃的教育原理——孩子们是可以说服的。辱骂和殴打只能反映教育者本身的愚蠢和无能,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周围事物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深刻的。孩子们看了内容不好的小说、故事,或者接触了一些有偷窃行为的成人和伙伴,由于他们不能正确理解这些事物,因为出于好奇心而模仿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大人要设法改变环境给予孩子的不良影响。
孩子的偷窃固然是一桩恶劣的行为。但优秀的教育者是善于把坏事转变成为好事的。一个孩子在学校教具展览会上偷了一缸金鱼。班主任查出之后,耐心地使他认识了偷金鱼的错误。班主任对他说,他所以要偷,是由于他喜爱金鱼——这是爱好自然的表现。于是班主任就培养他爱好自然界的特性,结果,使他成为班上的好学生了。
孩子发生了偷窃行为以后,自然要耐心地进行教育,但更重要的是事前的教育。父母亲和儿童教育工作者平时应该对孩子们多进行爱护公共财产、集体主义和大公无私的思想教育。例如,可以在平时给孩子们讲拾金不昧或者别的动人的故事。
还应该特别提出:不应该简单地把孩子们拿了别人的东西一律认为是“偷窃”。因为大多数孩子的头脑中并没有什么“所有权”和“私有制”等观念。他们看见了心爱的东西就想拿来玩玩。那些心爱的东西就像一块富有吸引力的巨大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们。若是把这种现象划到“偷窃”的范畴,认为这孩子是个“小偷”,这是极不公平的,它会使孩子们受到冤屈。这是值得父母亲和儿童教育工作者们警惕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