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北京国棉三厂的大字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12
第3版()
专栏:

北京国棉三厂的大字报
用纱量浪费多惊人!
1957年9、10、11三个月,我厂的实际用纱量与全国先进指标比较,总共浪费用纱七千九百多公斤,用这些纱可织成京棉牌市布五万五千多公尺,按一套衣服十五市尺计算,可供一万一千七百多人每人作一身衣服,也就是说可供全厂职工每人作二点九四身衣服。
(邓孟吉)
布的成本太高了
本厂市布的规格与国棉二厂一样。但是我厂每匹市布单位成本比二厂高二元四角八分,若以11月份的产量为标准,半年里共比二厂高六十九万余元。这些钱相当于四万零五百二十三匹市布的成本,若按每人每年二十四尺计算,则可以供十三万五千人使用。
(沈亚新)
布的质量低
有多大的恶果?
1957年9、10、11三个月,我厂共生产了三万五千八百一十七匹次布,其中二等布二万九千五百三十八匹,三等布六千二百七十九匹,比全国先进指标多产了三万一千九百零六匹次布。这些布的价格和一等布共少二万二千二百四十四元。 (邓孟吉)合乎勤俭建国方针吗?
我厂混棉成分高于北京国棉一、二厂。仅根据三十九支纱等三个品种统计,1957年9、10、11三个月共浪费了三万九千余元。这些钱相当于五十三件多纱的价钱。五十三件多纱可以织人民布五万三千零六十公尺,可供四千人每人作单衣一套。这些钱可以供一百个农民生活四十五年(每人每月以七元多计)。
我厂用电浪费也很大,每月比北京国棉二厂多用四万度。 (邓孟吉)
用纱量为什么高?
布场由于单位用纱量高,1957年9、10、11三个月共浪费纱七千九百零一公斤。如果我们的纬密要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那末浪费纱就会有一万四千七百五十九公斤,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现在我提出几点浪费的原因,供降低用纱量工作的参考。
一、浆纱每缸浆出的匹数相差悬殊,如11月份市布每缸平均浆出三百八十四匹,但最少的只有三百八十一点三四匹,最高的有三百八十六点七匹,相差五点三六匹。如果能使最高和最少的距离缩小,对减少用纱量和提高布质量都有好处。
二、每匹布经过整理的长度,按纺织工业部规定,市布每匹最长不得超过四十点二二公尺,但是根据试验室检查,我厂1957年9月实际平均长度为四十点四一公尺,10月为四十点三九公尺,11月为四十点三二公尺。这样我们三个月就白白的多送出二万七千公尺的布,折合用纱量三千六百二十公斤。
三、细纱和织布的收付制度,我厂是采用高司折扣率的办法计算的,但是我厂的折扣率有些不正常的现象,如:三十六支经纱,实际拈度十八点七七个,实测拈缩是2.5081%;三十六支纬纱乙,实际拈度十六点九七个,实测拈缩是3.3775%。
经纱的拈度大,缩率也应大,但实际上反比纬纱的小。这是不合理的,造成的后果就是经纱供应不上,纬纱供应太多,使细纱车间因纬纱木管不够而关车。 (邓孟吉)
刘厂长华而不实
1957年5月,厂领导提出在生活区安暖气设备,6月份北京物资供应局同意供应我厂十三只生铁锅炉,但厂领导不要,说买兰克夏的。后由部长介绍到西北纺管局调拨,但未成功。结果北京物资供应局的十三只生铁锅炉也没有了,同时搞来的三十吨无缝钢管和水泵二台(约二万九千一百元)在库内积压着。我们感到领导上买兰克夏锅炉本身就是浪费,国务院曾有指示,兰克夏锅炉只准用于工业生产(因为它是高压锅炉),不准用于生活方面。 (孟繁棋)
浆纱绒大积压!
浆纱绒库存一千零六十七公尺,折合金额二万二千一百九十一元,按目前使用情况可用一年,但是,现在每月还要用毛巾被代替。是否先用完浆纱绒然后用毛巾被代替更好些?
(王云山)
用富强牌面粉糊天窗
空调(车间基层单位名称)用三袋富强粉糊天窗,每袋十一元,共三十三元。现在发现,用黄泥代替也可以。不仅从钱方面来说,而且粮食是统销物资,市民都舍不得吃,农民节约细粮,供应城市人民和工业建设的需要,而我厂竟用富强粉糊窗户,我认为这是浪费。
(王云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