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让上海工业基地来一个大跃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12
第3版()
专栏:

让上海工业基地来一个大跃进
本报记者 季音 习平
随着全民整风运动而来的一个新的大跃进的革命形势,要求上海的党组织进一步整顿作风、改进工作,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共上海市委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在最近举行了第一届党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这次会议自始至终充满了蓬勃的革命朝气和乐观精神。“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这是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同志的报告题目,也是对于会议精神的写照。这次会议,全面地讨论了上海党组织整风中的整改问题,充分地展开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全体代表通过批评达到了新的团结。会议的内容异常丰富,记者在这里只着重报道一下会议中关于利用上海工业基地的讨论情况。
大跃进 大变革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上海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最有意义的历史变革之一,是在我国这座资本主义势力最集中的城市,基本上完成了经济战线上(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国营和公私合营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五年来,上海的工业总产值比解放初期的1949年增加了297.57%,比五年计划开始时的1953年也增长了将近一倍。在上海的工业构成中,重工业的比重已经由1952年的26.5%上升到1957年的41.2%,轻工业的比重,已经由73.5%下降到58.8%。上海的机器制造工业,已经由过去只能装配发展到能够独立制造成套设备。五年来,上海还生产出了几千种新产品,建立了一些新的工业。这就是说,上海的工业已经彻底地洗清了它身上的半殖民地的污迹。五年,在上海建埠一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只不过是短短的一段时间;而这个短短的五年,却跨了多么大的一步!
上海在第一个五年中的这一大步,并不是很容易跨过的。保守主义是过去建设工作中一个最顽强的思想敌人,这是代表们在回顾过去时的一个共同认识。上海,五年来的成就是巨大的,但也有不少能够做和应当做的事情没有做,或者没有做好,或者做得太慢。在工业部门担任领导工作的一些同志,他们在会上检讨了过去对地方工业注意不够,缺乏对情况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对上海的工业特点——如技术力量较强,协作关系较好,发展工业可能做到投资小、收效快等等——认识不深,因而对上海地方工业发展的方向不明确,态度不够积极,以致使上海地方工业的潜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用。到1956年,市委根据中央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指示,提出了“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方针以后,才明确了方向,采取了积极的态度。
右倾保守主义的歪风在去年刮得特别凶。有些人喊叫着这也“冒”了,那也多了,刮得一部分同志松了劲,工业方面很多可以办和应当办的事情放弃或放松了,1957年的工业生产计划制订得过低。这种保守倾向曾经受到市委的严正批评,并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得到了纠正。这股“促退”的歪风虽然被打退了,但是从这次会议上可以看出,它还没有被彻底吹散,丝丝的小风还钻进了会场里。当讨论到上海工业的方针,检查过去上海的工作的时候,有人又忧虑重重地提出了“冒进”的论调。调子虽然不太高,但是为着使全党在新的形势面前,把思想统一起来,这种右倾保守观点显然是必须予以澄清的。
是“冒进”,还是跃进?
上海的工业建设是“冒进”了吗?代表们从各行各业进行了具体的检查。检查的结果,无论是钢铁工业,棉纺工业,铁路交通,手工业和郊区的农业……,他们的跃进都是健康的,纷乱和失调只是局部的、个别的现象。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冒进”的问题,存在的只是这些行业的潜力如何继续合理地加以利用的问题。例如,作为国内小型钢材基地的上海钢铁工业,在过去五年中钢增长了六倍,钢材增长了四倍,但是仍然供不应求,迫切需要增产;而且它的潜力也很大,只要不多的投资,它的炼钢能力和轧钢能力就可以大大提高。上海的化学工业,更不存在什么“冒进”,而是需要大力促进。上海有发展化学工业的极有利的条件,上海原煤消耗每年达五百万吨,综合利用煤和石油来发展化学工业,不但需要也完全可能。其他机电工业、造船工业以及轻工业,也需要在国家统一计划下进一步加以利用。代表们说,上海在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中,1956年的生产大跃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抓住了1956年的一些个别问题,武断地认为1956年的跃进全部是冒进,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上海市委根据中央利用沿海工业的指示提出的“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工业方针是正确的,它既反对了忽视利用上海这个工业基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右倾保守思想,也防止了不顾全国的统筹安排盲目发展的思想,使上海的工业在国家统一计划下获得了正常发展。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偏把这种正常的发展叫做“冒进”呢?他们心目中的“正常”又是什么呢?原来,事实并不是革命事业“冒进”,而是他们保守。代表们指出,这几年,几乎经常是有这种情况发生。1955年上海有关部门正在计划两年内逐步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但是只隔几个月,社会主义高潮就来了,改造很快就完成了。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不少业务部门说工业发展计划订高了,但是现在却是大大超额完成。……就是有这样一种人的,他们对党的方针的正确性,对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总是认识不足,或者抱着怀疑态度。他们看事物往往只看困难而不看有利条件,只看到局部现象而看不到全局,只看见消极因素和不利一面,而不知道消极因素可以转化为积极因素。于是,本来经过努力可以办到的事情,他们却不敢动手去做;别人去做,他们也唯恐“冒进”。
许多同志在讨论中回忆了自己在领导工作中落后于群众的一些事实,用来批判了自己的保守思想。有的同志指出,一些本来可以做到的事情事先却感觉困难重重,原因在于没有把党和群众克服困难的力量估计在自己的计划当中。
柯庆施同志在他的报告中说:“既然是干社会主义革命,干社会主义建设,干这种前无古人的事业,干这种同帝国主义争时间,比速度的事业,那就必须有一股革命干劲。……在我们看来,凡是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就努力做到,这才是正常的现象,不去努力做到,这才是不正常的现象。否则就谈不到革命态度、革命气概和革命速度。”这段话,给了代表们以深刻的启发。难道有些同志所缺乏的不正是这种社会主义干劲吗?他们的保守主义歪风难道不正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吗?
不能一切都大发展
上海工业基地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有可能、也有需要来一个新的跃进。但是这个跃进必须遵循“多、快、好、省”和勤俭建国的方针,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而不是漫无止境地一切都大跃进,大发展。
会议的报告和发言中都反映出,勤俭建国的方针近年来在上海的许多部门里没有得到有力的贯彻执行,在工厂里,在商店里,在其它事业单位里,浪费现象大量地存在着,人们却熟视无睹,毫不心痛。好些代表在会上呼吁,乘这次整风的机会再进行一次反浪费的斗争。他们说:工业建设大跃进如果不执行勤俭建国的方针,那就很可能在大跃进的同时出现一些大浪费。
上海在工业大跃进中面临着的另一个尖锐矛盾,就是必须使城市人口不再增加,城市面积不再扩大。现在上海城市人口已经有七百二十万人,大规模工业建设开始以后,如果控制不严,很可能造成人口继续增加,城市面积无限制地扩大,那就会给国家带来莫大负担。会议上就这个问题展开了颇为热烈的讨论,最后大体上得出了两条办法:一条是今后在发展工业生产中力争增产不增人,新建、扩建工厂所需要的劳动力也在本市调剂。第二条是,动员剩余劳动力参加农业生产,同时在上海周围建立卫星城镇,分散一部分小型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工业)到附近的城镇去。有些新建工厂就到那里去建设。
鼓起干劲 赶上英国
这次会议在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想,检查了上海的工业发展方针以后,上海市委向上海全党和全市人民提出了今后的十二条任务。第一条就是大力发展工业生产,要求上海的工业总产值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末,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末增长100%以上。同时要求一般轻工业、纺织工业、机电工业、化学工业部门要根据具体情况,争取若干主要产品,在第二、第三两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步地赶上或者超过英国或美国同类产品的质量水平。
上海计划委员会的负责同志,在会上报告了上海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初步规划。根据这个规划,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生产的增长,每年平均速度是15%,基本建设投资将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增加近一倍。投资在一百万元以上的项目有一百二十六个。这个规划是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勤俭建国”、“多快好省”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编制的。它的重点是下列五个方面:支援农业生产;发展原料工业;支援内地重点建设;节约外汇,扩大出口;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这就是说,上海在今后要发展成为化学工业、精密机械、仪表、电讯电器、小型钢材、船舶修造、轻纺工业高级产品等现代化的工业基地。
这一宏伟图景,使代表们感到了莫大的鼓舞。在大会最后几天的发言中,会场上充满了一片蓬勃乐观的革命朝气。工业部门的同志,一个又一个地走上讲台,响亮地宣布他们的战斗计划。上海的纺织工业的质量水平将在几年内赶过曼彻斯特;上海轮胎工业要在四年内赶过英国的“邓禄普”(英国名牌);上海的“英雄金笔”要在二到四年内赶上美国的“派克”……。全场不断以热烈的掌声,接受了他们的保证。上海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中,实际上已经有不少产品和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如各种类型的精密磨床、四百马力以下的柴油机、X光机、三万五千伏安电缆、一千五百倍显微镜、综合式大牵引纺纱机等等,不下百余种。在今后十年到十五年内,让更多产品在质量和技术水平上超过英国,只要努力是完全可能作到的。
参加会议的同志们这次的一个最深切的体会是,“事在人为”。真的,现在形势如此有利,只要我们鼓足革命干劲,又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进呢?又有什么理想不能实现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