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精打细算 开源节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12
第8版()
专栏:

精打细算 开源节流
看了1月5日报上发表的黄秀英的来信以后,我们北京市丰台区红十月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们,都想谈谈对勤俭持家的看法。7日晚上,我们十几名社员在一起开了座谈会,一直谈到深夜。大家都认为黄秀英的作法是浪费,她没有认识到家家户户都节约,对国家建设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对个人生活也有好处。我们在座谈中都谈了自己的体会,主张精打细算,开源节流,把余下的钱投到合作社里扩大生产。我把几位社员的发言整理了一下寄给你们,希望在报上发表,让大家展开讨论。 袁明
大河里没水小河里干
王永财说:1957年,农业生产搞得欢,到处都是大丰产,我们社员都增加了收入。拿我家的情况来说吧!一家八口人,三个劳动力,去年一年挣了一万多个工分,共收入二千多元,除去吃用花销还余下一千多元。钱往哪里用呢?安排不好,就要发生浪费。开头,我也像黄秀英一样,想着改善生活吧!我们计划盖三间新房,买一辆自行车,买新绒衣,换玻璃窗,我妹妹还想花一百多元买一块手表。其实,这些东西都是不必要的,我家现在住的房子挺宽敞,穿的用的都不缺。我们只觉得用自己劳动得来的钱改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事。经过勤俭持家的教育,我们的心窍开了,原来我们只顾改善生活,忘记了节俭,忘记了为社里着想。大河里没水,小河里干啊!要建设社会主义,就得有钱,我们社也要大力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钱从哪里来呢?我们不能完全依靠国家贷款,社员要自己投资。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一家人商量了商量,决定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不买,把节省下来的钱的80%投到合作社里。
自己的困难要自己担
魏柱珍说:我家四口,没有一个男劳动力,全靠我和妹妹劳动。1955年,因为父亲死去,安排安葬,欠账二百多元。当时也想:入了社啦,有困难没关系,以后过五保户的日子好了。后来经过党的教育,认识到自己是个青年,应该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从1956年起,我除了参加社里劳动,还积极搞副业。两年中还了三百五十多元的账,盖了三间新房,还剩下一百五十多元。剩的这些钱,除了安排今年春天的生活以外,准备投到社里发展生产。
从小地方注意节俭很重要。我母亲抽烟,以前总想买两元四角一斤的烟叶,后来改抽八角一斤的,也对付过去了。喝茶也是这样,过去喝好茶,几毛一两,现在改喝六分一两的也行了。我妹妹先前也打算买件翻毛领的短大衣,买点料子做衣服,经过勤俭持家的教育以后,也就不打算买了。小地方不注意节约,结果就不免有浪费。
改善生活不能冒尖
宋占魁说:改善生活只能慢慢地来呀。咱们现在能吃得饱、穿得暖,比起过去来已经强十倍百倍了。过去我做小买卖,整天起午更睡半夜,顾不住吃穿,更不用说住了。我家是有名的“宋家窝篷”。现在,哼!不愁吃,不愁穿,还盖了新房。可是,要不注意勤俭持家,把劳动得来的钱都吃了穿了,那就免不了会发生困难。我去年收入挺不错。挣了一千三百多元,除去吃用,余七百多元。收入多了,有时我也没有注意节约,总想过去受苦受够了,现在可该享受一下了。经常吃肉,买好的穿,抽恒大烟,还买了一件新皮袄、一双新棉鞋。这样,一来二去,浪费了一百多元。这可真是不对。我现在想通了,改善生活不能冒尖,余下的钱要支援国家建设。我今年买了二十元公债,把用不着的钱投到合作社里。如果大家都把钱花了,不向社里投资,社里的生产如何发展呢?社的生产不发展,社员的收入不也是增加不了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