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省”到哪里去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14
第8版()
专栏:

“省”到哪里去了?
庄农
整改中又烧起了一把火,叫作“反浪费之火”。人民日报的大字标题是“愿反浪费之火燃遍全国”。还发了社论,说“各个地方和各个部门中的浪费现象是普遍的大量的”。烧起这把火的目的,就是要“乘整风运动之风”,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把各种浪费烧个干净”。
我们在建设上原有一个行动的方针,叫作“多、快、好、省”。可是在实际行动中,有许多人把“省”字忽略了。于是剩下的便只是些片面的甚至是反面的“多、快、好”:表面上是“多、快、好”,实质上是“少、慢、坏”了。尽管这并不是我们这些同志的原意。但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何以见得?
请往下看:
复旦大学“储存的微量分析燃烧管可用一百年以上,不锈钢可用二十年”,“价值三万六千元的四架析钢仪和值八千八百元的一台高压釜,值六千多元的自动记录极谱仪……都是从国外购来,无法使用”。这真是“多乎哉”,然而它们的使用率,以年来计算,有的只是1%,有的二十分之一,有的甚至是“零”,岂不又“少”得可怜。
“天津内燃机厂的领导干部,在新产品初步试验成功,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就生产了一千九百多台”。这当然“快”的很。但结果“绝大部分有毛病不能用,需要改装”。这其实又是慢了的。
至于“好”变“坏”的事就更多一些,铜川第一煤矿改建中,有所谓“彻头彻尾革新的办法”,全新看起来当然比半旧半新好;然而结果却是“多花了钱少办了事”,原有的设施也都废置了。这当然变成不好了。王家河一号矿井建在薄煤层上,也要“大”到年产四十五万吨,据说“领导人员以为这样就能多出煤”,“能多出煤”当然又是好事;然而结果却是“出煤慢”又“成本高”。这当然又是坏了。
那末“省”到哪里去了呢?它果真已被这些人彻头彻尾的消灭了么?答曰,它还在的;不过并没有被使用在这些事件上,而是被那些同志们挪用到自己脑子里去了。
何以见得?
请再往下看:
人民日报的社论引了毛主席的一段话:“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我以为“人多”又是我们这大国的最大特征,所以党又号召我们,一切从六亿人口出发。人多又穷,自然是一个很大的矛盾。但是,有些人偏偏不“想到”,怕“想到”;因为“想到”而且要“经常想到”,是要了解情况、调查研究、花脑筋、用思想;而且想到之后,还要采取一些少花钱多办事的办法,那又得要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总之这是很费事的。于是便把那个“省”字就挪用了来。连“想”也不想了。
“经常想到”的人,脑子里就会明确树立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而不“想到”的人,脑子里自然就“缺乏勤俭建国的思想”。然而思想又不能空白,于是“贪大求新”、“多备少用”、“讲求排场和气派”、“家大业大,财大气粗……对国家财产毫不爱惜”、“只顾生产,不顾质量和成本;只管经营不管盈亏”等等思想,便在这些同志脑壳里挤的满满的,使得应该“经常想到”的那些,挤也挤不进去。
于是我便又有所悟。不仅要“反浪费之火燃遍全国”,而且还要燃到每个人身上,每个人脑子里去;不仅要“把各种浪费现象烧个干净”,而且要把挤在脑子里的那些东西以及挪用来的“省”也都烧个干净,腾出地方来把那个“矛盾”安置进去,这样今后才会“经常想到”。也才能在脑子里真正出现“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否则只嚷节约,也还不能解决问题。天津文化用品采购供应站的仓库保管员,不就是为了“节约仓库地位”,才把一批风琴“横置倒放堆码”,弄得卖不出去了的吗?
国大、人多而穷,这是一个矛盾;不承认这穷,反而认为“家大业大,财大气粗”,这就会更加扩大这个矛盾;要克服这个矛盾必先去掉不认穷的观点。这就是要使人人都明白,唯其我们人多又穷,所以更要少花钱多办事,而且要办得又快又好。而这正是应该从反浪费之火里所诞生的真正的东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