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又快又好地进行四旁绿化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15
第2版()
专栏:

又快又好地进行四旁绿化工作
中共夏县县委书记 刘清泉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指出:“从1956年起,在十二年内,……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只要是可能的,都要有计划地种起树来”。这个伟大的奋斗目标,能不能又快又好地实现呢?起初,在我县一部分人的思想上是怀疑的,但在我们的实践里,证明了任何犹豫都是不必要的。只要加强领导,依靠群众,不仅能够实现,而且可以提前办到。
我们是怎样又快又好地进行四旁绿化呢?
培养重点,组织参观
全年准备,两次突击
夏县在1952年,就提出了“为实现绿化而奋斗”的口号,但在实际工作中,曾遇到不少思想阻力。如当时有人说:“栽树是干山头上望大海,远水解不了近渴”;有的说:“种树收益慢,影响庄稼田,树是富家栽,穷家栽不来”。这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影响着植树运动的顺利开展。为了解除顾虑,启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我们除大量宣传“谁栽归谁,伙栽伙有”的造林政策外,又从三方面着手进行了工作:一是采取了就地取材,总结典型,进行宣传教育,克服了保守思想。二是由县到乡、社,普遍进行了全面规划,向群众展现出绿化的远景,鼓舞了干部和群众绿化的劲头。三是培养重点,做出样子,组织参观,示范推广。在1952年,我们就确定周陈、郭道村为绿化重点。经过两年培养,从1954年就开始大量组织参观,到去年秋季,共组织县乡社干部一千五百人进行了六次参观。在参观的同时,推广了钻天杨四十多万株,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四旁绿化运动。
栽树这个工作,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我们根据这个特点,在植树季节,采用了突击的战术。前年春季,曾由书记动手,全力以赴,在全县范围内,发动男女群众十万余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四旁绿化“突击周”,去年又在春秋两季开展了两次规模壮大的绿化“突击旬”。经验证明,只要能够贯彻全年准备,两次突击,长期保护,就可以在几年内很快地把四旁绿化起来。
选栽速生树种
尽快绿化四旁
选栽速成树种,能尽快地增加群众收入,激发群众的造林积极性,并能又快又好地实现四旁绿化。我县在植树造林运动中,共选拔出木材好、生长快的钻天杨、百爪柳、洋槐、臭椿、苦栋等八种优良品种。而钻天杨又最为时行。它的特点除木材好,生长快以外,还具有病害少、容易活、树头小、少遮地的独特性,并且耐碱耐水,还能进行密植。选栽这种树,既可较快地实现绿化任务,又能更快地支援国家对木材的需要,还能增加农民收入。郭道村梁鸿元,1952年栽植钻天杨一千五百株,经过五年的发展,现在有五千多株,除盖起新房子三间外,还收入五百余元。因此群众喜爱地说:“插杨十年,不愁吃穿,四年成椽,六年成檩,十年做个担材非常美”。由于群众亲眼看到发展速生树收效快,收益大,就更加鼓舞了群众栽植钻天杨的积极性。从前年到去年,在全县共推广这种树二百多万株,占总树数的20%以上,各个村庄都栽起了钻天杨。同时,他们也注意了果木树和木质坚硬的用材树的发展。现在全县除山果外,尽平川的桃、杏、梨、枣、沙果、柿子、苹果等果木树即达三十二万多株,占总树数的0.8%。木质坚硬的用材树如国槐、楸、柏、榆、桑等树种有一千二百多万株,占总树数的35%。
社社建立苗圃
人人动手育苗
培育苗圃挖掘苗木潜力,是实现绿化的重要保证。1951年,我们就建立了一个苗圃,但没有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育苗,仍然解决不了苗木困难,1952年,从中条山调运树苗十五万株,支援峨嵋岭和稷王山等地群众植树,结果成活率仅达50%。我们接受了这个教训,1953年除委托群众给国家育苗四十亩外,又向群众提出“自育自栽”的口号,号召大家动手育苗三百亩,这就给大量植树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几年来在四旁绿化中,除国家供应树苗一百六十六万多株外,群众自育自栽的就达四百三十多万株,超过国家供应数字将近两倍。前年为了保证在绿化战线上继续胜利,我们又提出了“社社建立苗圃,人人动手育苗”的口号。农村、机关、学校共采取树籽三十一万斤,培养各种树木的苗圃八百四十六亩,约育苗四百万株。与此同时,贯彻了互利政策,社里栽植社员树木均由社付给合理价格,这对群众育苗也起了极大鼓舞作用。此外,从1952年起,还动员群众保苗野生和伐后萌芽更新的树木二千六百多万株,有力地保证了绿化运动的顺利开展。
贯彻奖励政策
鼓舞群众热情
在高级合作化以后,我们坚持了原有的大小零星树木均归社员私有,没有采取作价收买入社的办法。又规定社员自留地的水旁、路旁和个人宅旁,均由社员自己栽树,树权归己所有;凡是一切河流,道路旁由合作社集体栽植的,树权归农业社集体所有。为了保证造林质量,做到“保植、保活、保成林”,我们在每年造林运动的开始,即提出模范条件。在造林结束以后进行检查评比,对模范个人和集体都进行了表扬和奖励。同时在劳动报酬上,规定和实行了定质定量,分期记工,与农业社统一分红的办法。贯彻奖励办法后,不但启发了群众的植树积极性,而且提高了植树的质量。
推广农林间作
扩大农田面积
因地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扩大农田面积,使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植树积极性。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初步总结与推广了三种办法:①在地势洼、水位高、碱性重、不能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上,用开渠排水的办法,将水集中引到壕内,壕里栽稻子,周围插植钻天杨,中间套种棉花或豆子。这样既发展了树木,又扩大了农田面积。②在发展果木中,按照果木不同特性和生长期,分别套种苜蓿、麦子和豆类,使农民的眼前利益不受影响,长远利益也有指望。③在瘠薄的沙滩地,栽植耐旱耐风的树木,套种杞柳,也是一种好办法。禹王乡新兴农业社秦家堰村,1955年套种杞柳三十五亩,割条四万斤,经过加工,编成柳篮、簸箕、水斗等,共赚五千多元,相等全社农业总收入的30%。
广泛传授技术
保证植树成活
起初,我们认为植树是粗活,没有技术可学。因而,在1953年以前,群众植树仍是老办法,成活率很低。为接受这一教训,加强技术指导,每年在植树运动前,都召开了积极分子会议,训练大批技术骨干。这几年共培养技术骨干一千二百多人。特别是在1956年,为适应四旁绿化高潮,在全县进行了技术普训,还印发了技术参考资料。现在广大群众都懂得了深栽、实捣、根展、短露、密植、浇水的造林技术,提高了植树成活率。前年和去春共栽植五百七十四万多株,成活率达到85%以上,较1953年提高29%。
贯彻护林政策
制订绿化公约
俗话说:“栽树不护树,等于没栽树”。夏县在1952年,虽然普遍建立起护林组织,山地也划了护林防火责任区,但对“护林者奖,毁林者罚”的政策还贯彻执行的不够,因此不仅乱伐树木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1953年到1954年,在山区连续失火二十三起,毁林三万多株。这些事件教育了我们,1954年5月份,在山区召开干部群众大会,表扬奖励二十三个护林模范,宣判毁林罪犯乔多女等有期徒刑。此后,每年评奖模范一次,并把护林政策,列为各个学校和农民业余学校的政治课,经常教育群众和学生爱树如爱命,有效地保护了树木的发展。毁林失火与滥伐树木的现象逐年减少,1955年还发生林火三起,从前年到去年山火已经绝迹。
1956年在造林工作大发展以后,为了进一步保护绿化成果,向全县人民提出了“保植、保活、保长大”的口号,又整顿与健全了护林组织,根据机关、学校、农村的住地和树木栽植情况,划分了责任区,由县人民委员会草拟“绿化公约”,经乡、社讨论修订,以资教育群众。现在全县社社都订有“绿化公约”,人人懂得保护树木,群众护林责任心大大增强。在天旱不雨的情况下,较普遍地进行了浇水和锄草等抚育工作,保证了树木的健康生长。
以愚公移山精神
争取更大的成绩
我们虽然在四旁绿化工作上做出了成绩,但绝不因此而满足。我们计划从1958年到1962年,全县再在四旁零星植树二千万株,荒山大片造林五万亩,培育果木林带、防风林带七条。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每户平均有树一千七百多株。山林发展到二十六万亩。这个计划实现后,树木收入和果品生产就可以大为增加。木材以每年砍伐7%计算,可伐木二百五十万株,价值约达一千万元,果品以年产一千五百万斤计,这两项合计收入为一千一百多万元。这样仅林业收入,每人每年即平均六十八元,相当过去中农生活水平。
当然,要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还是有困难的。我们除继续推广和记取已往的经验教训外,还要认真学习外地经验,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战胜一切困难,坚决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为完满地实现全县绿化任务而英勇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