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不能老让死的拖着活的——读“试倡平地深葬”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16
第4版()
专栏:

不能老让死的拖着活的
——读“试倡平地深葬”有感
 杨弃
读了1月11日“人民日报”载黄炎培先生“试倡平地深葬”一文,对此议甚为赞同。
我不知道,人死了要占一块地、封一个堆,这是从何年何月开始的。揣度起来,可以断言,那一定是地广而人还很稀
的时代。近代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埋葬方式提出反对的意见,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了,一方面也是因为人越来越稠、耕地越来越觉可贵了。几年以前,全国平均每人有三亩地左右;现在,平均每人只有二亩多地了;在许多地方,每人平均不过几分地。当然,我们相信,这个问题难不倒我们。劳动力越多,越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可是,如果提高的单位面积产量却因耕地被占去而减少的产量抵销了,岂不可惜!到郊外去,到田间去,可以看到一个一个的土堆,甚至成片成片的坟茔,上面长满了荒草荆棘;而在它们四周的土地,生长着的却是好庄稼。这些庄稼,也要为那些好好的土地被荒草荆棘占据着而大抱不平吧?
当然,我们还要开荒,还要力求扩大耕地面积。可是,现有的耕地一片一片被坟墓占去,总有一天,扩大的耕地面积还抵不上逐年被占去的耕地面积。
按照鲁迅的说法,这叫做“死的拖着活的”。死了还要占一块地,还要让人少种一些粮棉,岂不等于不让活着的人们更好地生活?我们是战斗的唯物主义者,是不相信人死了还有灵魂之说的。我想,即使死者有灵,那魂灵在这情况之下也该是难以安宁的吧?再说,就是相信灵魂之说的人们,如基督教徒,不也有相当多的人是习惯实行火葬的吗?
实际上,古代的坟墓,能留存到今天的,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坟堆,过了一些年代,还不是几经风雨就堙没无存了?既然老祖先的坟墓都可以不要,新近死去的人又何必还要封堆占地?
我也十分赞成“连棺槨都可以省掉”的意见。如果了解我国的木材是多么缺乏,如果了解我们的建设事业——千秋万代的幸福的根基是多么需要木材,如果了解木材的不足会使我们建设万年幸福大厦的工程受多少阻碍,就会了解把那么多那么好的木材埋到地下去是多么可惜——更不要说为了制造棺材要耗费多少劳动力了。
广大劳动群众,即使在过去的年代,也未必都衷心赞成人死了还要占去一块好地,更未必赞成“厚葬”,把大量好木材、好衣服等等埋到地下,让它们同死去的人一起腐烂。其实,在古代,也发生过“厚葬”和“薄葬”的争论。主张“厚葬”的人终于占了优势,那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封建统治者需要借死人的“威风”来统治活人,需要用坟墓来维系封建的“纲常”。不力求“厚葬”就是对死者不敬、不孝,不近人情,这在久远的年代里已经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舆论”和“风习”。这舆论和风习实质上是封建统治者造成,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在它们支配下,封建统治者死了人也可以大摆威风、乘机额外地榨取劳动者更多的血汗;劳动者因死了一口人而倾家破产者却比比皆是。破产之后呢?只有受更残酷的压榨。许多劳动者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生无立锥之地,死无葬身之地,还要被加上“前生作孽,命该如此”的恶谥。许多剥削者的血腥的罪恶,却被“祖先的坟茔风水好”的胡言乱语掩盖起来了。
或者说,封起一个土堆,立上一个石碑,是为了表示对死者的感恩和纪念,也是为了对生者的安慰和激励。对一些对人民有特殊功勋的人,这样做自然也是应该的,人民群众也会同意这样做。可是,这样的人决不会很多。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也要闹一闹平均主义,实在大可不必。其实,一个人,生前为人民、为后代做了许多好事,人们自然会永远纪念着他。如果一个人活着一心为了满足私欲,连死后的“哀荣”也预谋不已,这样的人,活着对人民没什么好处,死了把坟堆封得再高再大,人们还是会很快地忘记他,自然更提不到尊敬他。我们不常说一些先烈活在人们心里吗?永远活在人们心里,岂不比放在土馒头里做“馒头馅”要好千万倍!
据我了解,北方许多地区,实际上实行的就是深葬,墓穴挖得相当深。这些地区,用不着把死者挖出再深埋,只要说通了人们的思想,把坟堆铲去就可以了。以后再葬,不封土堆也就可以了。如果同死者有关的人思想不通呢?自然不要强迫。我们是革命者,要做移风易俗的事情。可是,移风易俗决不是用强迫命令的办法可以办好的事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