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印证——记三轮车工人看话剧“骆驼祥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16
第7版()
专栏:

印证
——记三轮车工人看话剧“骆驼祥子”
丘扬
去年12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实验剧场演出“骆驼祥子”,有一天,剧场门前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景象:三轮车特别多。其中有不少是平板三轮车,也有不少客运三轮车,车上坐的是穿新衣的观众。到剧场门口,观众进去了,蹬车的也进去了。剧场内的情况也和往常不一样,观众反应特别热烈,不时发出赞许的声音:“够样!”“是那么回事!”舞台上一个小动作或是一句台词,都引起了与平常大不相同的反应。戏散了,许多观众没离开剧场,却到休息室去了,演员们也去了,座位不够,大家四处找椅子、凳子及一切可以用来当座位的东西,休息室顿时挤得满满的。
一个观众站起来说:“今天来看戏的,都是祥子。”话声未落,笑声四起,因为今天是西四区三轮工会包场。
三轮车工人不是从这天起才开始注意这出戏的,早在戏初上演,剧照刚刚摆在橱窗里的时候,一位名叫杜晶铎的三轮工人(近年才改业)就向剧院写来一封信,他为舞台上出现了描写车夫生活的作品而兴奋。信中,他道出了许多人不大知道的过去车夫的悲惨生活,并且热情地就剧照中的服饰等,提了许多意见。剧院请他看了戏,他又写来了第二封信,去年除夕,这封信在人民日报第八版发表了。
不只是他一个人有这种热情,许许多多三轮车工人都对这出戏有兴趣,西四区工会向剧院接洽包场,许多一辈子从没有进过话剧场的三轮车工人,蹬着自己的车,拉着妻儿老小,着新衣,像是参加一个隆重的典礼似地,进入了剧场。在短短的几小时中,他们重温了将要遗忘掉的过去几十年的生活,有多少事涌上他们的心头,又有多少话渴望着倾吐。
拉了三十几年车的朱崇和,慨叹地说:“我们从来就没进过话剧院子,过去,那是有钱人看的。”不少人在默默地点着头。杨文祥接着说:“那是什么年月?今天政权整个变了,那时,祥子买了几次车都被骗走、抢走了,可现在,车都是自己的,扔在马路上也没不了,没人敢动!”四十多岁的王中代,拉了一辈子车,如今是区代表、陪审员,他说:“也不能忘掉过去啊!”是的,过去,那真是一场噩梦。挨打,受骂,成了车夫的家常便饭,一位姓史的年轻人说:“祥子拉子弹丢车,太对了,我就赶上过。国民党军队逼着你拉子弹,不拉就揍个死。跟祥子一样,我跑了,幸运的是没丢了车,丢了车怎么办?拉一趟车挣不上一斤杂合面,一天能拉几个座!”常献生拉了四十多年车,军阀打骂受过,穿皮靴的是连打加踢;在车站等座,不能讲价钱。他讲了一次价,人家上来就是一个大嘴巴。赵玉慨叹地说:“这不是什么三十年前的事,解放前就是这样,谁拿着拉车的当人啊!都觉得拉车的没好东西。”反动军警打车夫,打的人家跑了,坐着车追,追上再打,要不然扯下号坎,找着你打,一打就是半死。一位现在在清洁队工作的老者沉重地说:“我就是戏里那个老马,可我比他强,我赶上好年月了。讲过去,那是一本血账,忘不了啊!”过去,车夫们有三急:一急拉不上座;二急吃不上饭;三急交不上车份。旧社会的剥削者联合撒了一张网,使车夫难以活命。而且,有些人还编了歌谣辱骂他们:“拉洋车的怎么那么美,外国的骡子两条腿,不吃麸子不吃料,拐弯抹角全知道。”
话题转向了今天,许多青年三轮车工人转进了工厂,有的上了鞍钢,有的开电车,他们的子弟都入了学,有的甚至到苏联去留学了,“从前我们的生活是荞麦面、贴饼子,现在也吃,但是拿着当希罕吃!从前喝凉水,可现在——啤酒!”右派分子曾说人民生活没提高,马文斌说:“这可得讲讲理,有的人是没有提高,过去的伪军长、连长没提高,他们不该提高,也提不高,因为他们懒着不干。有个伪军官,现在蹬三轮了,可是不好好地干,车子老那么脏,我问他,你不能弄得干净点吗!他说,给谁看啊!他是不服气,他把衣服摆在车上,摆得像个十字架,我问他这是干嘛?他说这不跟耶稣背十字架一样!”让他背吧,他这个“耶稣”,一辈子也“复活”不了。
大家对剧本的改编都表示满意,特别喜欢祥子最后没有堕落,跟着工人走向新生活的处理,他们说,“该这样,我们就是这样!”一个老年人,不大同意二强子卖女儿的情节,他认为卖儿卖女是有的,但卖的人都觉得丢人,而且不被逼到毫无生路不会出此下策的。大家都觉得,应该把军阀、车主的压迫、剥削写得再具体些,那样才会使人明白二强子为什么要卖女儿,光写孙三一个人的强横是不容易概括的。另外,大家也介绍了许多车夫向车主们斗争时,所采取的多样的智慧的方式,不让车主占便宜,可又使他们没办法!
夜深了,大家可都不肯离开,一个小娃娃进来喊:“爸爸,妈等急了。”一位老者笑了,歉然地说:“我得走了,还得把他们蹬回去!”大家都笑了。
会结束了,是个提意见的会,也是个教育演出人员的会,这些历史的证人,证实了这出戏的成就,丰富了这出戏的再创造工作,同时也使剧院有机会接触了一群未被充分注意的观众,也使得三轮车工人们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娱领域。今年1月14日起,他们还继续包几场。别以为三轮车工人们只喜欢看“骆驼祥子”,他们还要求包“带枪的人”呢!让我们的话剧在基层群众中生根开花吧!
(1958年元月9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