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我为什么不盖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16
第8版()
专栏:大家讨论

我为什么不盖房
我今年已经五十岁了。全家七口人,大儿子胡昌武前年春天服兵役去了,实际是六口人。从1953年入社以来,我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1956年收入四百七十多元,1957年收入五百四十多元,加上家庭副业收入,平均每人有一百元以上。
有了这么多的收入,按理说,我的生活应该大大改善一下了。比如:我需要盖两间房屋,穿点好的,吃点好的……。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做。房屋不好,买了二十块钱的瓦加盖了一下。穿的衣服,平时是旧的、破的,新衣服只是在节日或走亲戚的时候才穿。去年夏天,媳妇谈哲英想做一条“湘云纱”的裤子,我们讨论了好久,还是决定不做。在吃喝上,一直保持着两餐稀一餐干,只是在大农忙的时候,才多吃点干的。
我也曾经碰到过不少像黄秀英这样的人,他们好心地劝我:“胡大爹!你家有这么多收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劳动的就该享受嘛!为什么不好好改善一下生活呢?”我总得详细地给他们解释半天:
拿我眼前过的生活来说,真是比过去好上了天。我从十三岁起就打长工,后来亏了亲戚帮助才成了家,却背下了二百多块光洋的债。一年挣的糊不上一年,国民党的月捐、月米还不离门,直到解放后,才算翻了身、出了头。现在有吃、有穿、有用,而且还有余。大儿子服兵役去了,解放前一字不识,现在他已经会写信了。媳妇谈哲英,担任了生产队里的副队长,是个共青团员,组织上把她教育得勤劳、能干,得过几次模范。还有十四岁和十一岁的两个儿子在学校里读书。这种日子,过去连做梦也想不到啊!
1953年入社的时候,我曾经说过:“那一年看得上拖拉机,不吃饭也心甘。”谁知1956年我们这儿就有了拖拉机站。我摸过机器,我陪着机器工作过,我亲眼看到机器在我们社里耕地、耙地、播种……;听说将来还要实现机械化,那我们这里不是和电影上的苏联人民的生活一样了吗?过去,说一亩地收一百斤皮棉是吹牛;去年,我们社九百多亩棉地,平均产皮棉一百三十三斤。社里增加了产量,我们增加了收入,这不正是共产党领导着我们往高处走吗?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省吃俭用,让国家集中力量多办些工厂,生产更多的机器和化学肥料,不就能增加更多的粮食和棉花吗?将来孩子们不就能够过到更幸福的日子吗?
古语说得好,“兴家如同针挑土,败家如同浪推沙”。我认为:如果收入多了就乱花,该节约的不节约,有了困难找社里,那简直是一种耻辱。1956年夏季我病了几个月不能起床,社里几次要救济我,都被我婉言谢绝,因为我1955年有节余。病好以后,我们开了一个家庭会,男女老幼都参加生产,两个小儿子放学回来也做些轻微活路。这一年,不仅没要社里救济,而且全家坚持做了五千多个工分,增加了收入。
湖北鄂城县旭光社社员
胡遐益(柯安亭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