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越过崇山峻岭 乡乡大路相通 蓟县依靠群众办好公路交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17
第1版()
专栏:

越过崇山峻岭 乡乡大路相通
蓟县依靠群众办好公路交通
据新华社保定讯 正在举办的河北省农业丰产展览会的交通馆里,有一个表现蓟县公路几年来的发展情况和1967年远景规划的立体模型。说明员向观众介绍说:解放前,蓟县全境只有两条半公路通过,境内路段共长只一百零五公里,而且坎坷不平。从解放后到1957年,全县依靠群众的力量修建了十多条公路,使公路总长增加到两百八十八公里,并且延伸到了高山峻岭里。群众还自己修了乡、社道路一百八十二条,共长三百九十一公里。现在全县不管那个乡,都有公路、简易公路或车、马大路相通,成了全国依靠群众办好公路交通的模范县。按照规划,到1967年全县将有正规的公路六百零二公里,简易公路一百二十六公里。
蓟县处在河北省东北部长城脚下,北部是起伏的崇山峻岭,占全县总面积40%;南部是低洼地区,占全县总面积近25%。低洼地区因为排水不良,翻浆严重,道路也很难行。当地人民渴望改善交通条件,使土特产等物资交流畅旺。
1951年,中共蓟县委员会根据“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搞好交通”的方针,对全县交通情况作了调查,决定在三、五年内发动群众把公路修建好。县委每年按不同季节将交通工作同其它中心工作统一安排,由交通主管部门制订修建计划和施工方案。由于这个方针和计划符合于群众的愿望,很快就变成了群众的实际行动。从1951年到目前,群众共出人力二百零四万多个劳动日,出大车、手推车四万八千三百多个车日,除修好现有公路、简易公路和车马大路以外,还在十四条大、小河流上修建桥涵二百零二座,其中一百零三座是由群众自筹自建的。1956年在邦均到候盘庄的公路上,国家只投资四十二元,群众就修了一座五孔的大石桥。这个桥原计划用技工一百六十个工作日,后来聘请了有建桥经验的老年农民作技术指导,一个技工也没有用。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合理解决了筑路劳动报酬和农业劳动报酬的比价,广大民工情绪很高。由于用示范、参观、互教互学等各种方法帮助民工很快学会技术,也给国家节省了技工工资的开支。群众对护路养路也都很积极,各个主要干线沿线的农业社都组织了护路组,组员由1951年的三百四十人增加到现在的六百五十人,做到损坏有人补,雪后有人扫,雨后有人放水。而且,从1951年到现在,护路民工还沿公路栽植了三十八万八千多株树,使几条主要干线绿化成为林荫大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