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宜昌专区在兴修水利中推广跑马乡经验 改进运土工具 工效提高几倍 谁说任务太大劳力不足?只要发动群众就有办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17
第2版()
专栏:

宜昌专区在兴修水利中推广跑马乡经验
改进运土工具 工效提高几倍
谁说任务太大劳力不足?只要发动群众就有办法!
本报讯 湖北当阳县跑马乡在兴修水利中发动群众改进工具,解决劳力不足的经验,已经在宜昌专区普遍推广,许多农业社的水利工程因此可以提前完工。
中共宜昌地委发现跑马乡改良工具的经验后,即组织了一个以地委第一书记张三杰为首的包括当阳、宜昌、宜都等县六百多名干部的参观团,到跑马乡参观、总结,跟着全专区很快掀起了改良工具的热潮。一个月来,全区八个县三千五百多个农业社共改良工具四万件,其中有七百个社兴修水利实现了“车子化”(即不用人工全用车子运土),当阳县基本上实现了“车子化”。一般提高工效两三倍,多的达数十倍。当阳、宜昌、宜都、兴山四县二千多个农业社四万处水利工程,因此可以提前半月到一月结束。同时节余了大批劳力投入积肥、田间管理、副业生产等。
跑马乡是丘陵地区,夏天连出太阳十多天就出现旱象,下一阵雨就山洪暴发闹成水灾。1954年因水灾损失粮食七十五万斤,1957年因旱灾损失粮食七十万斤。从去冬开始,该乡为了消灭水旱灾害,决定大兴水利,计划这些水利工程完成后,1958年将有92%以上的水田可以保收,全乡可以实现亩产粮食八百斤的计划。
根据初步计算,完成这些水利工程,需要十一万三千八百个工,加上积肥、田间管理、副业生产、送粮等六项任务,共需三十万个工。而全乡的全、半劳力只有三千二百二十七个,从1957年11月中旬做到1958年2月中旬共计九十天,每个劳力以出勤六十五天计算,仅可出工二十万个左右,尚差十万个工。怎么办呢?在乡总支委员会上有的人主张压缩水利工程计划,可是这样一来,遇到像1954年和1957年那样的水旱灾就不能实现增产计划;有的人主张集中一切力量先搞水利,把其他的生产推迟一步,可是季节不等人,光搞了水利,也不能实现增产计划。讨论结果,一致认为水利工程和其他的生产要同时进行,必须采取突击的办法:能劳动的人全部出勤,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但是这样做,人们都感到吃不消。虽然出现兴修水利高潮,但很快就过去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党总支组织全体干部下去,把当前的困难问题告诉群众,启发群众回忆过去的干旱灾害带来的损失,组织大家对解决兴修水利和搞其他生产的劳力矛盾,展开辩论。结果许多人提出要解决当前的劳力矛盾问题,应该改良兴修水利的工具,提高工效。总支大力支持这个建议。干部首先带头改良工具。有一天深夜,指导组长张天高和社员一起熬通宵,制成三部手推车;总支第二书记和群众研究,仿做了一辆三轮车,第二天亲自推着车子到工地拖土。总支委员胡启全(过去是木匠)和他的老师傅陈于美合制出一架“椿臼式打硪机”。这些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三、四倍。群众看见非常高兴,也积极改良工具。泰山、兴龙、九龙等社社员创造了石磙打硪、手推车、木拖子等,提高工作效率六、七倍到数十倍。总支随即总结这些改良工具的好处:工效高、花钱少(原料来自群众的废木料,破旧的家具等),技术简单,人人会做,人人会用,并立即组织群众到现场参观,于是全乡便掀起了改良工具的热潮,有五百四十四个人提出改进工具的办法,有三百六十六人亲自动手做工具。全乡仅投资一百元,便改良了工具十四种五百六十二件,消除人工抬土、挑土等笨重劳动,半劳动力也可以上工地干活,平均每人的工作效率由过去零点七方提高到二点九方。据九天统计,节余劳力九千二百九十六个。目前土方工程虽然由原计划十一万方扩大到十六万方,预计还可以节余劳力十六万个。全乡的水利工程计划可以提前二十天到一个月完成。现在全乡除以50%劳力投入兴修水利,其他的劳力都投入积肥、副业生产、田间管理、运粮等,冬季生产已全面开展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