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群众的智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17
第2版()
专栏:

群众的智慧
董胜群
扁担告老还乡
千万年来跑马冈,
扁担常在肩膀上,
双肩磨得红又肿;
用手摸摸暗凄惶。
今年全乡修水利,
万人献出好主张,
运走土方山一样;
扁担告老还了乡。………
太阳落山啦,家家屋顶冒出了一缕缕炊烟。当我进入当阳县跑马乡的时候,从万家冲水库那边的山坳里传出了一阵阵优美的歌声。是谁在唱呢?为什么说“扁担告老还乡呢”?
第二天,我随同宜昌专区水利建设参观团参观了这个乡的新龙、泰山、景山三个农业社。果然,每到一处工地,看到的不是?子、扁担,而是遍地的牛群和各色各样的车队。
跑马乡党支部负责人告诉我说:全乡十一个社除了三个社还有少数人挑土外,其余八个社全部实现了“车子化”。他说:利用车子运土,工效普遍比肩挑提高了两至三倍。万家冲水库一个小学毕业生黄定翠(女)赶着两条牛每天就能运十六方多土。支部负责人还告诉我说:由于改进了工具,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了。全乡有二百多个七岁的小孩和七十五岁的老人也参加了劳动。“活杵头”和“石磙硪”
我们在跑马乡各个工地上看到了一些老人和小孩牵着牛在?土或碾土,这就是所谓“牛打硪”。这里的社员们把牛称做“活杵头”。有的社员还在牛的头上用红绿纸写上“五百斤的活杵头”等字样。
“活杵头”来到工地上,给了人们很大的帮助。原来要打四遍硪的,现在只打三遍了。因为有了“活杵头”打一遍就抵上人工打三遍。
我们在新龙社还看到一种“石磙硪”,这是老社员李吾珍父子三人创造的。“石磙硪”构造简单,用一根长树杆,在一端绑个大石磙,放在四脚架上,三个人拉下另一端,一放就是一硪。每打一硪以后,四脚架还自动地向前跨一步。“石磙硪”的工效很高,只消三个人一天就可以打一千五百方土,比原来用条硪时八个人的工效还提高了四倍,而且打一次就能插签灌水。参观团的人们对“石磙硪”很感兴趣,大家虽然走得很累了,也都要去试试这种半自动化的先进工具。宜昌地委书记萧持久同志还给它取了个名字——“杠杆打硪机”。
钢铁的意志
泰山农业社的一位社干部告诉我说,他们乡里的干部群众为了改进工具简直都入迷了。乡里党支部第二书记冯德满同志,帮助群众制工具好几夜没睡觉。一次,深夜鸡叫两遍了,他一个人冒着冷得刺骨的寒风,到处去检查社员赶制工具的情况。他昏昏沉沉的突然听到打硪声和硪号子的歌声,“唷?嘿呀,唷?嘿的”,他猛然一惊,才发觉自己在路上打瞌睡。
在这个乡工作的张天高同志说,为了克服劳力不足的矛盾,为了顺利地完成生产任务,全乡干部和广大群众,人人都在用钢铁的意志克服困难;人人都在千方百计的改进工具,提高工效。信用社主任胡宗怀白天黑夜背起斧头到处发动群众献计和指导群众改进工具。景山农业社主任王开英想方设法制造石硪。松山社女社员郑世英用纸剪成工具样子,和爱人俩一连忙了几个通宵,终于制成了两部送土车。这样,人心一致,不分昼夜的干,全乡就制出了五百多件各式各样的先进工具。一位参观团的同志意味深长的赞扬说:“群众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解决了劳力和活路的矛盾,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