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百万公顷荒地变良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17
第2版()
专栏:

百万公顷荒地变良田
本报记者 康伟中
素有“北大荒”之称的黑龙江省,是我国最理想的垦荒地方。全省有可垦荒地一亿亩左右。解放几年来,主要是1956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公布后,几乎每个县都掀起了群众性的垦荒增产粮食运动。到1957年,全省开垦的荒地约有一百十八万九千公顷以上,相当于现在耕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左右。这还仅仅是开发荒地的开始,按照黑龙江省农业规划,要在今后十年内,在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条件下,再继续开垦荒地一百四十一万多公顷。到那时,黑龙江全省耕地面积将要达到一亿二千多万亩,那时黑龙江省将要变得更加富饶和美丽了。
黑龙江省有着许多优越的垦荒条件。全省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森林茂盛,江河纵横,雨量够用,交通便利,省内最北地区无霜期一般都在一百二十天左右。这里不但适宜种植小麦、大豆、谷子、高粱等作物,而且水稻也能长得很好。根据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在解放后,党和政府就把领导和组织群众垦荒作为全省增产粮食的重要措施。由于全省地区辽阔、人烟稀少、荒地遍布全省等特点,所以除了各县因地制宜地组织合作社作近距离的小型垦荒之外,经过勘查和规划,国家还在嫩江、合江两个大平原上,建立起三十一个规模较大的国营农场。从1956年开始,以铁道兵复员官兵为主力,又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的密山、宝清、虎林等县建立了几个大规模的机械化国营军垦农场。从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哈尔滨、齐齐哈尔和佳木斯等地来的、人数在二十六万以上的移民垦荒队员,也是这个省垦荒中的重要力量。这些人分别在全省各主要垦区组成了四百多个移民新村。为帮助这批移民垦荒,国家还先后在垦区建立了十处以上的拖拉机站,配备有三百六十七台拖拉机。这样,在1956年就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全省垦荒高潮,垦荒队员们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意志,向原始荒地进军。仅仅这一年,全省就有六十多万公顷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良田,这种速度是过去黑龙江省历史上所从来没有的。
开垦荒地是一件相当艰巨的事业。这不仅需要国家的巨量投资,需要花费相当的人力和物力;而且还因为这些远从关内来的大批垦荒队员,有许多人(青年学生)过去根本没有参加过劳动,不会开荒,不懂耕作技术;就是那些参加过农业生产的,原有的耕作经验也不适于东北地区,还需从头学起。但是,经过顽强不断地劳动学习之后,许多队员不仅会赶马车、扶犁、耙地、播种、施肥、铲趟和粮食作物的收割打场等,而且也掌握了养猪、喂鸡鸭、编草席、编筐和上山打石头等副业生产技术。
要统计各地农业合作社近距离开荒增产的粮食是比较困难的。这里只介绍一下国营农场和大批移民垦荒增产粮食的情况。1956年和1957年三十一个国营农场新开垦了十二万公顷荒地,就为国家生产粮食二十二万吨。铁道兵农垦局所属机械化农场,1957年开垦了十三万公顷荒地,仅播种的七万公顷土地就收到了九万多吨粮食;而他们每公顷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有的竟高达五千斤以上,这在全省也是少有的。全省四百多个移民新村,除少数地区受灾歉收外,1957年播种的二十万公顷土地基本上得到了丰收,平均每公顷的产量都在一吨左右。许多移民新村不仅够吃够用,而且还可以卖给国家大批粮食。例如甘南县五十五个移民新村,1957年收获的粮食就达两万三千六百七十吨,除农民今年吃粮、牲畜饲料和种籽之外,还向国家卖粮(垦荒四年没有农业税负担)一万五千吨。以全国闻名的萝北县北京村去年收获了六十三万多斤粮食,除吃用外也向国家卖出三十万斤。又据嫩江专区十二个县二百八十四个移民新村的调查,平均每个劳动力年收入在三百元到五百元的就有九十四个村,这些移民的收入都和一般合作社社员的收入差不多,甚至还超过了后者。富裕县移民四村,每个劳动力平均年收入五百九十元,比在老家山东时的收入增加两倍半到三倍。这些移民获得丰收后,不但他们的生活有了保证,而且许多人还制备了家具、衣服、鞋袜等日用品,有的还向家汇款或存款。根据萝北县二十九村(村名)七十八个移民垦荒队员的调查,1957年除向山东老家汇款一千五百三十元外,还在本村信贷社存款一千二百元。许多移民对来东北开荒感到满意。
随着垦荒事业的发展,移民收入的增加,生活的改善,许多移民更加热爱“北大荒”,兴建房屋,接家属,准备在这里长期安家落户形成了一股热潮。在现有二十六万移民中,连同原有带家属的移民包括在内,已经有33%以上的移民搬来了家属。为了保证移民家属有房子住,1957年修建了两万五千间房子。许多新村设有俱乐部和食堂;在带家属的新村,还建立了二十多座小学校;在中心村还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卫生所;村村都有供销合作社。有些村还成立了业余剧团和其他文化娱乐组织。现在的“北大荒”已不像往日那样荒凉了,它的面貌正在发生变化。以萝北县为例,这个县从清朝末年开始垦荒以来,到解放时的四十年间,全县只有七千四百多人,开垦的荒地不到四千公顷。仅仅是最近两年,这个县的移民和青年垦荒队建立的新村,等于全县原有村庄的三倍多,全县的劳动力也增加三倍以上;开垦的土地,也接近于过去耕地面积的三倍。这个县的县城——凤翔镇,过去原是只有三千多人的村庄,现在已发展成九千人左右的城镇。这里,有中学、小学、有线电广播站、邮电局、新华书店、百货公司和其他商店,样样俱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