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不浪费一钉一线一文钱 襄樊棉织厂勤俭成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17
第3版()
专栏:

不浪费一钉一线一文钱
襄樊棉织厂勤俭成风
新华社武汉16日电 在地方国营湖北襄樊棉织厂里,处处都可以看到一种令人振奋的、群众性的勤俭风尚。“不浪费一钉一线一文钱”的行动口号,已在职工群众的生产活动中体现出来。
这个有三百多人的棉织厂,本来家底十分单薄,生产设备也很陈旧,1957年又遇到棉纱供应不足的困难。但是,全厂职工克勤克俭,用蓬蓬勃勃的革命朝气,战胜了困难,提前一个月全面地完成了1957年生产计划,去年一年上缴国家的利润超过了这个工厂的固定资产总值。
群众性的勤俭办企业的风尚,首先表现在职工们已经从生产上开拓了多种多样的节约门路。1957年这个工厂的车间费用只及1956年的六分之一,很多工人学会了铁匠、木匠、篾匠、泥瓦匠和理发匠的技能,自觉地担负起了修理本厂机器、房屋的工作。工人们找到了许多代用品,用一种野树果代替拉车线的黄腊,用红粘土、黄粘土搓成条条代替粉笔等。工人蓝富春,为了节约滑石粉,利用星期天下乡访问农民,终于在山上找到了一种可以代用的黄土,一年节约了两千多斤滑石粉。织布工人把二寸长的废线头、捆纱的小线头统统拣起来,纺一纺,浆一浆,再织到布边上。因此,1957年十个月中,工人们节省的棉纱,约为全年用纱量的7%。
这个工厂的集体福利事业,都是由职工们自己动手解决的,不花国家一文钱,或者花得极少。工厂办了一个托儿间,床铺、火盆、烘罩、门帘等都是工人们用厂里的废料做成的,工厂只花了三角钱买了一点石灰、面粉,粉刷、裱糊墙壁。厂里的洗澡间和理发室,也是工人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建立的。工厂没有篮球场,职工们自己动手平了场地,用别个单位的一个旧球架,也就解决了。
勤俭节约的教育,在这个工厂是这样深入人心,使人们在这里随时可以看到许多感人的事例。五十多岁的老工人夏瑞珍,去年自动为工厂修好了三百多个废套筒;工人们从邻近一个工厂丢弃的油墨盒子里,把残余的油墨拣回工厂;女工们抽空从外面拣回菜叶子、萍菜、西瓜皮,饲喂工厂里养的猪;工厂炊事员用废炭篓子编成筲箕使用,节省工厂开支。因此,1957年这个工厂每个干部的行政管理费用,平均只用了零点八八元。
襄樊棉织厂形成了这种十分可喜的勤俭风尚,是跟工厂领导人的示范行动分不开的。这个工厂的中共党支部书记梁彦斌(女),就是一贯克勤克俭、十分关怀工人生活的优秀干部。为了用灶灰水代替煤油擦洗机器,她亲自端灶灰,拌稀泥,和工人一起试验。夏天,她给工人们缝制凉棚;她拿着泥刀给工人砌厕所的墙。工厂厂长阮宜生和其他干部,也都曾动手修房子,疏浚阴沟,挑井水给车间降温。他们这些示范行动,教育了全厂职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