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勤俭办企业的好榜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17
第3版()
专栏:

勤俭办企业的好榜样
本报驻湖北记者
三角钱办个托儿间
公私合营襄樊棉织厂有一百三十八个女工,二百多个小孩,成立托儿所是女工们的迫切要求。徐秀珍小孩多收入少,生活困难,生下第三个孩子无人照管,上班时把孩子锁在屋子里。有一次,孩子从床上掉下来,差一点栽死了。从此,许多有孩子的女工都不能安心生产。五车间一个女工因无人照管孩子,上班时便把孩子带到车间。车间是一幢民房,女工倒筒在楼上,男工织布在楼下,上下只隔一层板,小孩在楼上小便,小便就从板缝漏到织布工人头上和布上。男女工人经常为这些事吵架,男工要女工把孩子弄走,女工说:“你们要我把娃娃弄到哪里去?”工人都埋怨厂里为什么不办托儿所。厂里党支部书记梁彦斌心里在琢磨:办托儿所吧,要花好几百元,自己家底这样单薄,确实没有力量;不办吧,群众的要求这样迫切,势必影响生产。怎么办呢?她想:我们不能与别的厂比,办托儿所要少花钱甚至不花钱才行,办不起托儿所就成立娃娃组。她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同大家商量,大家都同意。女工主席让出自己住的一间屋子给托儿所用。房子没有窗子,屋内也很脏,梁彦斌就和团支书傅明英、保健员王培衡等收拾房子。他们花一角多钱买面粉,煮浆糊,再花一角多钱买石灰,找些旧报纸来,大家一齐动手,刷的刷,糊的糊,平地的平地,开窗子的开窗子。把房子粉刷得干干净净,明明亮亮。傅明英把自己屋里贴的画拿去贴在小屋里。
有了房子,大家又筹办家具。他们用木棍钉上椿,拆了几个废箱子,找来旧木板,钉成一个床铺,这就是“摇篮”。他们还动员女工自己带被子,带小孩坐椅和摇篮。他们用破包布拼连起来做成一个门帘。孩子大便没纸擦屁股,尿片子湿了没有火烤怎么办呢?梁彦斌提议用包纱的破纸来给小孩擦屁股,保健员找来一个旧火盆架和颜料筒的盖子,钉成一个火盆,用旧炭篓编成一个烘罩,用烧饭的余炭火来烤尿片子。厂里挑选两个生活有困难、又适合看小孩的职工家属当保育员。就这样,只花了三角来钱,便办了一个样样俱全的托儿间。
女工们非常欢迎这个托儿间。小孩要吃奶,保育员亲自把孩子送到妈妈跟前。大家反映说:“怪美的事!把娃子送到托儿间,娃子简直到了社会主义。”有的女工说:“花钱少,事情可办的好。”
自己办澡塘
以前,厂里没有澡塘,工人们经常嘀咕。陈绪林说:“领导说发展这发展那,可是连个洗澡的地方也没有。人家毛巾厂盖的新澡塘多好啊!”大家纷纷要求厂里解决洗澡问题。厂长阮宜生要求本着花钱少、能解决问题的原则办事,工会主席便召集车间干部开会研究盖澡塘的问题。有的人提议盖个瓦房,卫生队长卢元炳说:“不行,厂长、书记经常说我们是穷厂,三天不交布,连买豆芽的钱都没有。”大家就决定搭个席棚子当澡塘。搭在什么地方呢?有的人提议搭在院子外面,但多数人说搭在外面,就要三面围席子,花钱多,最后决定搭在院子角里,可以两面就墙节省席子少花钱。为了买便宜席子,他们在街上转了好几个圈子,最后买到几张用过的席子。在一个礼拜天大家动手干,有的抬石头平地坪,有的栽木架子扎席子,很快就把男澡塘盖好了。接着,他们又利用房间的过道,用报纸糊了糊遮壁,用两块纱包缝了个门帘,收拾打扫了个女澡塘。厂里拿出两块钱给澡塘买了个大木盆。就这样,总共花了六块钱,男女塘澡便开张了。工人们洗澡的时候说:“花钱不多,洗着可美。”“我们的澡塘是庙小神通大。”
灶灰水代替煤油
全厂一百二十五部机子,为了把机子擦干净,一个月得十五、六斤煤油。为了节省煤油,大家都在想窍门。书记梁彦斌想到平时大家用灶灰水抹桌子、洗抹布,一定也可以退机器上的油渍。她便和工人黄喜瑞、卢元炳等研究,他们都很同意,并作了试验和改进,效果很好。灶灰水往油渍上一滴,就变成白的了,还用灰水把机子擦的明亮亮的,比用煤油擦还好些。现在全厂都是用灶灰水擦机子,每年可以节约煤油一百八十斤。
书记修厕所,厂长当泥匠
以前,六车间男女工人共用一个厕所。厕所原是芦席围起来的,因母猪(厂里自己喂的)闹窝,把芦席墙扯坏了。女工上厕所不方便,男工见厕所遮不住人也不好意思去。请泥工修理吧,要开支四块多钱,于是,支部书记梁彦斌便组织干部们自己动手修理,一个钱不花,大半天时间,便把厕所垒了一圈围墙,还使男女厕所分门别户,满足了工人们的要求。厕所修好了,工人们背后议论:“过去(指私营时期)的经理谁管这?”干部们劳动的时候,工人忙着端茶,收工时,工人又忙着拿出自己的毛巾给干部洗脸。
一车间厨房后面的阴沟,一年多来没有请人挖过,淤泥把阴沟堵住了,脏水流不出去,溢了出来,使人们过路踩污泥,倒纱的老婆婆,一不小心就摔交。厂长阮宜生和股长、会计、统计等便一起义务劳动修阴沟。他们挖掉了污泥,还挖出大堆虫和蛆。厂长还把路平一平,连厕所门口的砖也铺好了。工人们夸奖厂长真像个师傅样,说干部们做事真泼辣。从此以后,厂长带领干部们经常参加义务劳动,阴沟堵塞现象再也没有了。
不花钱的降温措施
1957年夏天,襄樊市格外的热,车间温度高达华氏九十九度。生产车间又是旧式房子,通风条件差,又无降温设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保健员王培衡提出了“井水降温”的合理化建议,厂里立即采纳了这个建议。干部们便利用每天中午工人休息的时间挑井水洒房顶、泼地下,这样可降温两度。工人说:干部真会关心工人,厂长还挑水给我们降温。”1957年全厂没有一个人中暑,没有一个人患疟疾、痢疾。襄樊市流行性感冒最严重的时候,厂里也没有人因病停过工。
业余理发铺
工人们不逢星期天没有时间出去理发。星期天出去理发又要等,又耽误厂里维修机器。五车间工人们便商量自己搞个理发铺。朱三贵说:“咱们去买一套家伙(用具),自己来理发。”高通金说:“我们理好理坏没关系,只要能理、省钱就行了。我们生活困难要从各方面节约。”大家商商量量,就凑钱买工具。为了开支肥皂、热水等消耗,不出钱买工具的人理一次发收五分钱,小孩三分,女工七分。全车间十八人,一年可以节约理发费九十三元六角八分。厂里很支持他们,给他们一个细布的包皮布做理发围布,并号召其他车间向他们学习。现在一车间搞了一个女工理发组。
这个厂因为本着不浪费一文钱的精神办事,1957年行政管理费平均每人每月只有八角八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