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两个好榜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20
第1版()
专栏:社论

两个好榜样
本报今天发表的河南长葛县第三初中、贵州仁怀县群力农场业余初级中学学生勤俭求学的新闻,给我们提供了两个好的榜样。这是学生们响应党中央勤俭建国、勤俭办学号召的具体表现,是一件有意义的值得大力提倡的事情。
在各级学校中推行勤俭求学的办法,是革新学习风气,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件大事。解放以来,国家为了帮助工农子女和其它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年入学,在各类学校设置了人民助学金。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仅中学生的助学金,就支出了三亿多元。但是,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人数愈来愈多,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能也不应当继续要求国家把学生的困难全部包下来,无限制地增加助学金。为了一方面节约国家开支,一方面保证学生的生活需要,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倡勤工俭学,使学生以自己的劳动收入解决自己全部或一部分学习和生活的费用。河南长葛县第三初中的实践,证明这种办法是完全可行的。据该校1957年暑假六百零六个学生的统计,八十天的劳动共挣工分三十二万五千多个,合人民币一万六千多元。依靠这笔收入,使享受助学金的学生由五百四十九人,降低到三百二十四人,为国家节约了开支三千多元。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事事依赖国家的思想,同时可以减轻国家办学校和家庭供养子女读书的经济负担,并能使更多的家庭贫苦的子弟获得入校求学的机会。这种办法,在长葛第三初中既能办到,别的学校就没有理由办不到。
实行这种一面劳动、一面读书、勤工俭学方法的更主要的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劳动养成牢固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增加学生的生产知识和生活能力,并进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长葛第三初中三年级六个班二百八十九个学生,三年来在实验园地劳动的结果,全部学会了小麦密植、玉米和大豆间作、种烟等项技术。有二百八十人学会整地翻秧,二百四十人学会南瓜压秧和各种基本知识,一百五十一人学会管理收藏甘薯,五十五人学会犁地,三十二人学会耙地,三十人学会种春化小麦和玉米。经过长期劳动,学生在思想情感上也起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认为上学是摆脱体力劳动的手段,从农村来而不愿回农村去。现在呢?学生每逢假日回校,总要先到自己的耕作区,像农民一样地热爱自己的禾苗。还说:“一天不劳动就不舒服了。”附近的农民对这所学校的学生的评语是:“这所洋学堂和别的学校不一样,在校是勤工俭学的模范、出校是地地道道的新式农民。”所以说,这种办法是具体实现知识青年和工农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彻底改变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鄙视体力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恶习,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好办法。
有些持有资产阶级教育观点的人,强调什么参加体力劳动会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和影响“学生的学习”。他们不支持学生勤工俭学,而是指手划脚地多方面指责;他们只注意知识传授,忽视思想教育,只注意课堂教学,忽视同实际生产劳动的结合。但是,事实恰恰与这些好心肠的人的想法相反,凡是勤工俭学实行得好的学校,学生各方面的成绩也都优良。以上两个学校的实例就是证明。
长葛县第三初中和仁怀县群力农场业余初中,他们根据具体的条件提出了学生参加劳动的方式,这些方式,当然不一定完全适合每一所学校。但是总的说来,学生参加劳动的时机和门路都是很多的。假期是学生参加劳动的良好时机。农村或接近农村的学校,在假期可以组织家在农村的学生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家在城市的学生,可以由学校的共青团和学生会负责组织学生劳动队,到农业社或基本建设工地去参加部分劳动;也可以组织他们参加城市社会服务劳动。除假期劳动以外,在开学以后,学校也可以和校外生产单位建立联系制度,利用课余或假日,组织学生轮流地定期地进行义务劳动和参加一部分有报酬的劳动。在学校中,也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实验园地、实验工厂、手工业、副业、建校劳动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校内的事情,凡是学生能办的可以尽量组织学生去办;倡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学会生产技术和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除了参加劳动以外,还应当在全体学生中开展节约运动,使学生真正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
勤工俭学,一面劳动,一面读书,是我国革命知识分子的一个优良传统。新中国的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各学校的行政、共青团和学生会更应当密切配合,统一行动,很好地辅导和安排青年学生进行劳动。目前,各地学校已经先后放寒假了,希望在寒假中掀起学生参加劳动锻炼的热潮,为进一步在全国学生中形成勤工俭学的风气打下良好的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