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儿童辩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20
第8版()
专栏:

儿童辩日
杨慧
周朝“列子”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
两个小孩所争执的问题是早上和中午太阳距离观察者的远近。甲孩认为物体离开人们的眼睛,越近越大,越远越小,所以太阳是刚升起来的时候,离观察者近,中午就远了。乙孩认为发热的物体,越近越热,越远越凉,所以太阳是刚升起来的时候远,中午就近了。他们都根据日常生活的片面经验,判断了太阳在早上和中午的远近,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那时候,天文和物理知识还很幼稚,所以孔子也不能决定谁是谁非,而被讥笑了。
太阳刚升时,夹在山水树木房屋等的里面,看起来就觉得大。到了中午,太阳在无穷的苍穹里,没有烘托,看起来就觉得小。另外,球形的太空,常常会被看成是扁平,因此造成了太阳有大小的错觉,所以单凭人们的眼睛来判断太阳与地面的距离是不正确的。
地球表面包围着一层大气,旭日初升,光线是斜穿大气层到达地面,中午是近乎直穿大气层到达地面(注)。斜穿经过大气的路程长,被吸收去的热量就多;直穿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被吸收的热量就少。并且斜穿的时候,地面单位面积上的照度小,因而热量少;直穿,单位面积上的照度大,因而热量多。另外,早上太阳刚出来时,地面热量尚未积蓄,晚上热量已逐渐消失,只有中午热量积储得最多,所以中午热而早晚凉。如果单凭太阳在人们感觉中的冷热来判断距离也是不正确的。
地球不停地在运动着,一天翻一个身,叫做自转一次。现在我们假定地球只有自转,那末住在赤道上的人们,应当是早晨离开太阳远,中午离开太阳近。打个比方来讲,是容易理解的(见图甲):假如车轮的转动算做地球的自转,轮带上“×”算做地球上的观察者,再把车轮底下的那条线算做是太阳。车轮转时,“×”跟直线接触,算做中午,此时距离最近(图一)。转过九十度,“×”跟直线的距离为车轮的半径,算做晚上(图二)。再转九十度,“×”跟直线的距离为车轮的直径,算做午夜,此时距离最远(图三)。再转九十度,“×”跟直线的距离又为车轮的半径,算做早上(图四)。继续再转九十度,“×”又跟直线接触了,这样就完成了一周。从这里可以知道,中午离太阳近,早晚离太阳远,午夜更远。
如果“×”标在轮轴上(见图一、二、三、四),那末不管车轮的转不转,它跟直线的距离始终是轮子的半径,这好比地球两极上的观察者对太阳的距离,早晚与中午是完全相同的。
观察者所在地的纬度越高,则早午太阳的远近,相差也越小。到了两极,就没有相差了。
我们还可以用皮球来做一个比方:把皮球的任何一点算做北极,从北极穿过球心,跟它笔直相对的一点算做南极。在南北极之间划上一条圆圈线,算做赤道(见图乙)。皮球放在桌上,让圆圈线接触桌面来滚动。这样,不管皮球翻多少身,北极和南极两点,始终跟桌面上的直线距离不变。只有赤道上的某一点,也就是圆圈上的某一点,有时跟桌面接触,有时离桌面为球的半径,有时为球的直径。所谓纬度越高,就是离赤道越远,或者靠两极越近。从这里可以看出,球在滚动的时候,纬度越高的地方,跟桌面距离的相差是越小的。到了两极,就没有相差了。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简单,因为地球除自转以外,还有公转。这样使太阳的远近,不但跟地球的纬度有关,还跟一年间的各个时期有关。
在北京观察太阳的远近,据天文学家的计算,从每年1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太阳比日出时远。2月初远一千公里;3月初远四千公里;4月初远六千四百公里。以后差别逐渐减小,直到没有差别。6月5日以后,中午太阳比日出时近。7月初近五千八百公里;9月中近一万六千公里。以后差别又逐渐减小,一直到第二年的1月22日以后,又周而复始了。这个数字,在最近一百年间都可以适用。
〔注〕这是在我国地面上的情况。如果在赤道上,则春秋分时,完全直射。我国广州在夏至时,也几乎全是直射。(附图片)
图甲
图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