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白手兴家的重庆乐器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21
第3版()
专栏:

白手兴家的重庆乐器厂
新华社记者 胡明俊
喜爱长江牌手风琴的人们,大概会联想到,大量生产这种全国驰名的优质产品的重庆乐器厂,它的规模是多么宏伟、厂房设备是多么漂亮精致吧。记者最近访问了这个厂。原来它在六年前只有一部破车床,几把锉刀,五个工人。
它是在职工们克勤克俭、艰苦奋斗中发展起来的。五年来,全厂只花了国家二十八万元建设投资,却使生产提高了五十多倍,成为我国专产手风琴的、产量占全国40%的工厂。尽管这样,现在全厂的厂房和设备还是出人意外的简陋和陈旧。
走进厂区,谁也不会想到这儿是个工厂。大门前既没挂厂牌,也没有一栋像车间的房屋。厂址很特别,座落在长江旁边一片陡险的二三十丈高的山崖上。主要厂房是国民党机关留下的破旧办公房、仓库和防空洞,另外是些竹料搭的很简陋的吊脚捆绑房。这些房屋改成的车间真是奇形怪状,有的三角形,有的半圆形,有的柳条形,有的就是不规则的防空洞。许多工房低得连高个子伸手就摸得到顶。
职工们利用房屋真达到了最大限度。在折皱箱工序的工房里,我看到屋架上满系绳索,吊着才做出来的大批折皱箱,一问,才知道这个工序因任务不断增大,厂房还是那么一间,只好向空间发展。更特别的是,在厂房过道上、屋角边、行政办公室、厂长室,都见到调音工人踏着机器,在咿咿呜呜地调音,厂长、干部们安然在旁办公。调音工人告诉我,他们根本没有固定工房,每天见那儿有空,就把机器搬到那儿干活。
车间的大小机器有几十部,大都很陈旧。据了解,五年来厂里只花九万元买了七部急需的机器,其余全是职工用废旧设备材料装修的。
职工住宅和其他福利设备,更是因陋就简。五年中这个厂只花了四万元投资,买了一批很旧的捆绑房做职工宿舍,只够容纳全厂20%左右的职工,其余的人包括党总支负责人,全是在外租房子住。
这个厂在大发展的今天,还这么克勤克俭地经营生产,是难能可贵的,可是,当记者听到老工人们谈起他们几年来艰苦奋斗、白手兴家的革命干劲,觉得更加难能可贵了。
在访问厂里最老的工人芮绍云时,我问:“芮师傅,你从前会造手风琴吗?”
“从前?你是说这个厂开办前吗?那时我连手风琴厂还没见过呢。过去,我们就没有专造手风琴的厂。1951年,这个厂才动手做手风琴。那时,只有我和另外四个修理乐器的工人。设备吗,就是几柄锉刀,一部破车床。”
“没有内行,缺乏设备和资金,你们怎么把厂办起来的?”
“一架外国手风琴,就是我们的师傅。”芮师傅有趣地说,“起初,大伙把这架琴的全部零件拆下来,一件件细细琢磨、仿做。不容易呀,每做成一个零件部件,装好一种琴,常常要遭到十几次、几十次的失败。记得1952年我初次装十八贝斯的琴,不分白天黑夜地干,装了不对又拆,拆了又装,闹了几个月,装拆次数记不清了,总有好几十次吧。有几次好容易装得差不多了,拿给内行一拉,有的说,声音就像蚊子叫;有的说,这像脚风琴嘛,那像手风琴的调儿呢。说起做零部件,就拿琴上的重要部件簧片来说吧。开初,连它是什么铜做的也不知道,还是把外国琴的簧片拿到大厂化验,才明白的。随后,大家细心琢磨簧片上的刀丝纹路,审听它的发音,不断揣摩,无数次试做,好久好久,才慢慢摸出。原来做块发音好听的簧片,明堂真多哪。要将铜片用冲床冲,磨床磨,淬火,砂轮打磨……。”
谈到砂轮,芮师傅想起段故事来:要簧片安在簧框上发出各种很准的音,还得用精细工具把它修得厚薄刚巧合适。好长时期,大家都是拿笨重的锉刀修,工效慢得要命,又难锉得标准。大伙随时随地都在为这个技术问题动脑筋。一次,一个技术员经过镶牙店,看到镶牙师正用砂轮修牙,修得那么匀细、平整,这事启发了他:“用这家伙修簧片不很好吗”?他连忙回来宣传,大家即刻找废器材安装砂轮。这一来,不但修出的簧片质量很好,工效也提高了几十倍。
“看起来,你们要用机械设备的地方还多呢,”我打断了芮师傅的话。
“可不是,但我们那时哪有多的钱买设备。刚才讲的做簧片用的冲床、磨床、砂轮机等等,都是派人跑遍好多单位,找回别人废旧的东西,然后想法配零件、装工夹具。我们就是这么样,陆续修装了厂里现在使用的几十部大小机器设备。至于开初搞的设备,就更简单了,比如煎火,开始大伙就是在露天里安上风箱,拣些石头泥巴砌座炉灶,再加上口铁锅,这便是我们的全部淬火设备。头两年,我们不但添不起设备,连有些金属材料也买不起,只好东拼西凑。还是拿簧片做例,最初两三年就靠出去四处收罗废旧铜带来维持生产,一共收到好几千斤。”
“除了技术、设备、资金以外,碰到的其他困难还多。”芮师傅转了话题。
“1952年,厂里正式开始生产一百七十部手风琴,可是因为许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上半年过去了,才装出几部不像样的琴来。产品没出厂,弄得材料买不进,大伙的工资发不出,甚至伙食团也没钱买米了。这时上级贷款支持我们,再三鼓励我们,大伙都拿出很大热情来拚命钻技术,终于在下半年超额完成了任务。1953年到1954年,我们的销路打开了,生产扩大了十几倍。但是因为产品质量落到用户要求的后面,到1955年又发生了产品大量积压的重大困难,被迫停产了一月多。从这年下半年起,我们用出很大干劲来革质量的命。两年多来,对琴的内部结构、外形、花色品种,都作了许多重大改革,先后做出九种品种、二十四种漂亮图案的琴来,去年在全国乐器会议上,得了音色、外观等质量优胜奖。从1956年以来,我们出的长江牌手风琴,也就一直在全国市场上供不应求。去年我们的琴还出国销售哪。”
(附图片)
质量优良的“长江牌”手风琴,就是在这样简朴的厂房里造出来的。新华社记者 刘诗临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