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边耕边读的王维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21
第7版()
专栏:

边耕边读的王维琦
学勤
河北丘县一中学生王维琦,从幼年时就有了劳动的习惯。但是,决心要作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那还是不久以前的事情。
1946年,父亲去世,学习也中断了。离开了学校里的小伙伴,心里有多么不自在啊!可是要上学,家庭经济又负担不起。每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去念书,心里总是非常羡慕。十五岁那年,他终于得到母亲同意,一边学习、一边在家里干活。
1953年8月他家分了家,从此家庭生活负担就更重了,看来求学是没有希望了。谁知,1954年8月,村里成立了高小班,王维琦高兴极了,便和母亲商量,一边上学,一边种地。上了高小,功课繁重了,地也得种,于是他想法安排时间,放假时也不休息,平时除了准备功课,有一点小空,也不敢闲着。这样就维持了一家三口的生活,不仅还清了一百七十元的债务,母子三人还做了三套新衣服。
1956年暑假,王维琦又考上了丘县一中,学校里每月补助三元助学金。为了解决家庭生活困难,每当假期他便不歇劲的干活,去年假期他做了六十二个工。每星期六放学后,他就到社里去干活。在学校里无论筑路、打草、背煤他都积极参加。仅这些劳动的收入,就解决了自己四个月零十八天的伙食费。
也许有人会怀疑,像王维琦这样把课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劳动上去,是否会影响学习?他在上初中以后,在班上是第四名。上一季他除了汉语、算术、历史得了四分以外,其余功课全是五分。他为什么这样刻苦学习呢?开始时,他的思想认识也是不正确的。小时候,知道父母亲没上过学,受了一辈子苦,自己愿意作一个能写、会算出人头地的人。1956年考上初中以后,他想这一下子可就好了,只要苦苦求学熬到初中毕业,保证能当个干部,再不然也可当个小学教员。1957年对毕业班进行升学就业的教育时,他参加了团县委召开的团总支干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他初步懂得了毕业生升学只能是少数,而多数人要参加农业生产。但他联想到自己,却想不通。认为像我这样从苦学苦练熬过来的人,如果毕业后再回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实在可惜。在一次座谈会上,他听到吴玉兰同学激动的说:“刘胡兰是那样的忠实于党和人民,一直到贡献出宝贵的生命……。”就在这一刹那,他回想起很多往事,想起县委路书记报告时所说的话,他提到在红军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树皮,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少个革命烈士抛头颅。……又想起母亲说过:解放前连年闹灾,父亲抛下我们到外地去作苦工,为了活命,母亲忍痛卖了他的姐姐,只换回了二升吉豆。……从报纸上又看到了成千上万的干部下乡上山。他再没有理由怕当一辈子农民了。他原来参加文学研究组,现在又改为参加植物研究组,表示要在农业战线上作出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