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不绿化高山峻岭誓不休——访问奋斗七年绿化了七千亩荒山的南山村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24
第2版()
专栏:

不绿化高山峻岭誓不休
——访问奋斗七年绿化了七千亩荒山的南山村乡
本报记者 陈泊微
在最缺乏绿色的冬天,我们访问了一个正在绿化着的村庄——河北省平谷县南山村乡。冬季的自然环境使我们只看到了较少的绿色;然而这个村庄绿化荒山秃岭的丰功伟绩,却使我们足够地看到了英雄人民在变革自然面貌上表现出来的青春活力。
好景致
那是年初的一天,我们随同平谷县林业科的熊同志到南山村去。出了县城东行,渡过蓟运河上游主要支流之一的泃河,穿过愈走愈狭的扇形平原,就进入燕山山脉中的名山——盘山之阴了。被称为花果之乡的南山村乡,就在这一带的山沟里。就是这座只有二百多户的小村庄,以最顽强的努力把周围大量的山头和沟坡绿化了。我们沿着曲折的石河套走近了村庄。举目四眺,周围群峰环列,气势雄伟。一座座疏疏落落的小村庄都紧贴在沟谷的缓坡上和沟底的台地上。一道道的梯田,好似无数的长带子,束住了大大小小的山头。在每一处沟坡上,在每一条沟谷里,都密布着核桃、柿子、梨、杏等等果林。熟悉而且热爱着这座村庄的熊同志,半夸耀半惋惜地对我们说:“你们来得不是时候,看不到好景致。要是在春天来,你们在山坡上根本看不见一所房子,整个村庄和山沟都被满树繁花的果林封住了。”不过我们来得也算巧,在到乡那天的夜里;就下起了一场小雪。第二天,南山村乡和它周围的群山都换上一层薄薄的银白色的轻装,南山村乡以它的美丽的雪景接待了我们。
好生活
生活在南山村乡,真是很大的幸福。农、林、牧业多种经济的繁荣,使得这座远在深山里的小村庄(说它小,只是就人口说,而不是就面积说),已经在全省出了名。乡长李俊才告诉我们:包括了全乡农户的旭明农林牧业合作社,去年每个劳动日的报酬是二元一角七分。根据三个生产队统计材料的推算(全社十三个队的经济情况都是相同的),加上家庭副业收入在内,全社每人平均收入有一百七十四元多。合作化前当地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已经被远远地抛在后面了。这样高的收入,就是富庶的平原地区的农民也会羡慕的。初到乡的时候使我们惊奇的是:这个乡的大多数农家都能住着青砖青瓦带玻璃窗的漂亮的大瓦房。人们说:因为大家嫌草房年年得苫草,太费工,所以要用瓦房来代替它。瓦房增加得这样快,以致乡文书费心统计的瓦房数字很快又变成陈旧的了。从1955年到1957年冬,全乡添了三百多间瓦房;已经准备好材料要在今春盖瓦房的农户还有很多。原来合作社把自营的窑烧出的砖、瓦、石灰按成本卖给社员盖房子使用,不怪农民盖起瓦房来为什么那么容易了。同样引人注目的是:这个只有二百八十二户的乡,现在有四十九个矿石收音机,有两个使用电池的收音机,有五十个座钟,有三十辆脚踏车。至于手电筒、暖水瓶、胶鞋、雨伞等等,几乎家家齐全。一般人家都有花被花褥,妇女们的穿戴也漂亮。这一切好生活,都是靠着人们的勤劳的双手,从发展山区生产中获得的。
从“无人区”到绿化
南山村乡得有今日这般好光景,可不是件轻易的事。在这个饱经忧患的村庄的历史上,充满着血和泪,也充满着韧性的斗争。抗日战争初期,南山村乡成了抗日根据地。日本侵略者前来扫荡,把这个深山区毁为“无人区”,全乡被烧得只剩下凤凰山脚下的龙泉寺的一间大殿。全乡居民全部逃散到外地。日本投降后,南山村乡人民陆续返回家乡,在废墟上搭起破草房,把荒芜的粮田垦复起来,把荒得不结果的果树精心培育起来,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人口也增加了不少。这个被敌人毁灭的村庄又站立起来了。到1956年,全乡粮食产量已由1950年的十六万斤增加到四十八万多斤。1957年,在大旱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仍然增加到五十六万多斤,每亩粮食产量由前年的一百八十五斤提高到二百零一斤。现在,全乡果树也由1955年的五万棵增加到八万多棵。由于几年来普遍推行了新的栽培技术,果树产量空前提高。
在恢复和发展农业、果树生产的同时,南山村乡农民又破天荒第一次展开了绿化童山秃岭的英勇斗争。这个乡的总面积约有两万多亩,除了三千一百多亩耕地(大部分还是混有果树的山坡梯田),其余主要是荒山。全乡平均每人有二点三亩耕地,另有十二点四亩荒山。历史把绿化荒山的艰巨任务交给做了土地的主人、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南山村人民。从1951年起,这个乡就开始在荒山上大面积造林和封山育林。到1957年,全乡共造林约七千余亩。除了暂时划做牧场的几千亩荒山以外,其余大片荒山都已种上或者栽上了树。
在重重困难中前进
这么多的荒山究竟能不能全部绿化?敢不敢动手绿化荒山?这在现在的南山村乡的每个人来说,都已经毫无疑问了。可是,在开始造林的几个困难的年头,这却是群众思想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农民们只知道在家门口栽上几棵果树或者杨柳树,可从来也没听说还要用人工在离家老远的荒山上栽种上树!一些上年纪的人说:“那荒山不用说长柁长檩,连长根鞭杆也难呵!”有的人长叹着说:“唉,千年柏万年松,等种上的树苗长成材,人早死了!”乡的党组织进行了艰巨的宣传教育工作,向群众解释“谁种谁有、伙种伙有”的政策,宣传绿化荒山的可能和好处。经过宣传教育,大多数人积极了起来;另外一部分人虽然信心不足,但也终于参加了造林运动。到后来,当他们看见自己亲手播下的种子长出可爱的幼苗的时候,原先的顾虑和怀疑,也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什么困难都没有阻止住群众造林事业的前进。造林的头一两年,一部分人上山带不起干粮,另一些人就把带来的有限的干粮匀开大家吃。有的姑娘上山没鞋穿,带队的李淑芳老大娘就把自己儿媳妇的鞋给她穿。政府发下的树种不够用,乡里就组织年青人分头到外地采树种。头一年树种不活,就研究原因,改进技术,重新做起。树苗死了,就抓紧时机补植,一次补不全,再来第二次、第三次。南山村乡就是这样顽强地战胜了一切困难,首先从绿化离村最远的又高又险的大山头做起,逐步扩大阵地,几年的工夫就把七千多亩荒山绿化了。
一批热心家
和任何一项新兴的事业一样,南山村乡的荒山造林运动一开始,就有一批热心家和急先锋出来为这项艰巨的事业奔走呼号,宣传鼓动,带动广大群众向荒山进军。这样的人物在青年当中特别多。乡的党组织就是依靠这些人去发动广大群众。在造林初期,青年积极分子们每年每次都按村庄包干,起五更睡半夜,用广播筒进行宣传。赵永珍,一个贫农的女儿,就是一个不知疲倦的造林急先锋。每次造林的日子,她比谁起得都早,挨家逐户催人们早起早上山。有一次,她一个人来往奔走在两个村庄宣传造林,等把这两个村庄的人发动起来以后,又去第三个村庄帮助别人发动群众。1953年夏季的一天,大队人马正在山上造林,忽然降了大雨,一时造林队伍情绪涣散了,有些人坐在石头上准备下山去。就在这个时候,赵永珍和李淑芳在大雨中照样抡起大镐,刨个不停。她们一老一少带领全队妇女向男人们挑战,推动大家在雨中坚持干了一天,终于完成了雨季造林任务。这次造林以后,赵永珍病倒了二十天;但是下一次造林的时候,她干得更起劲了。
南山村乡的青年们在绿化家乡的光荣事业上创造了巨大的功绩。他们不但宣传得好,而且干活干得好。几年来,全乡几十个青年共造了一千多亩青年林,包括村边的一座凤凰山。
李淑芳的意志
我们访问了年老的造林热心家李淑芳。她数次被评为乡的造林模范,1956年又被选为县的造林模范。就是她,在造林的第一年,同另一个妇女干部发动妇女上山。这位缠足的、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男子一样背着二斗橡树种,爬坡越岭,到又高又陡的远山去造林。有个比她年轻的妇女在悬崖旁边吓得过不去了,李淑芳就回过头来帮她把树种背过悬崖,然后再回来把那个妇女搀过去。李淑芳很感慨地向我们述说了自己的痛苦经历。她和她的忠厚的丈夫和几个孩子,在解放前被饥饿逼得“到处飞”,只能到最偏僻的荒山里开一点地种。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才改变了她的悲惨的命运。这些年来,她家的光景越过越好。1957年她家光劳动工分和自家养猪的收入就有八百五十六元一角,平均每人一百四十二元七角,这还不包括自留地和自留果树和养鸡的收入。多半辈子的穷困没有磨损这位优秀的劳动妇女的意志。从她的有趣的言谈中,可以看出她的坚强勇敢、精神饱满、明朗乐观的性格。她是造林模范,又是养猪能手,也是勤俭持家的好当家人。我们问她为什么一开始就那样坚决地相信荒山上种树一定能种活?听听她的回答吧:“我在兴隆县的山林里种过十四年地,看见的树木多着哩!为什么那里的山能长树,而我们的山不能种上树?我是跟共产党走过来的,共产党发动种树,就准能种活!”短短的几句话,包含着从生活经验中得来的朴素的真理:相信党,相信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力量。关于种树,从前就有“前人种树,后人歇荫”的说法;李淑芳怎么想呢?“树种出苗啦,看着它长成,做什么材料都行,谁使用都好。再说,山上长满了树,那多么威武呀!”又是短短的几句话,流露出多么崇高的感情呵!
永远年轻的村庄
大自然没有辜负人们的辛勤劳动,南山村乡的农民已经部分地享受到造林和封山育林的果实了。四年前种的桃树,去年就有一部分开花结果。从前守着荒山烧柴很困难,现在不但家家不缺柴烧,社里的窑烧的柴也能由山上出。林业的发展,促进了畜牧业的兴旺。现在这个社的牛、羊、猪比造林初期增加了好多倍。由于牲畜粪肥大大增加,去年全社农田的每亩施肥量由二十垛增加到三十垛,今年计划增加到四十垛,增加农田单位面积产量有了保证。从1956年起,这里的人们还学到了把造林和农业生产结合起来的农林混作办法,在树苗的附近间种豆子、荞麦、萝卜等作物,当年就有收益。造林和封山育林对于水土保持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地显示出来了。
绿化使得南山村乡变成了一座永远年轻的村庄。人们用最大的精力培育了树木,树木带来了越来越好的光景,因此人们也就更加爱护树木。几年来,南山村乡的农民们都自觉地遵守着封山育林和护林防火的制度。乡里把放牛放羊的人都组织起来,使他们担任护林员,负责巡山。从前山火年年发生,从1951年到现在,没有发生一次山火。从1956年开始,注意给幼林锄草、松土,以促进幼林的发育成长。在这个乡里,真是人人都像关怀幼畜那样关怀着幼树。如果有人从远山上下来,村里的人就来询问那里的幼树生长得怎样,询问几年前种的树长有多高了。
在访问南山村乡的日子里,我们翻过好多山头,爬过好多险坡,去看正在成长着的幼树。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幼树,不仅在较平坦的山坡上,而且在悬崖旁和陡坡上,都生长得很好。特别惹人爱的是那些鲜绿的小松树,它们还只有一尺到三尺高。每一棵小松树都像一柄小伞似地站在雪后的山坡上,骄傲地鄙视着周围的衰草败叶,好像就要挣破坚硬的冻土的束缚似地向上挺拔着。看着这些充满无限生机的坚强的小松树,使人不禁想起了它们的主人。这些小松树不正象征着南山村乡人民所具有的那种顽强的英雄性格吗?这样的人民下了命令:都要变成森林山!那么,这些童山秃岭就一定得很快地褪去旧色,换上绿装。
(附图片)
南山村乡会庄子村雪后的果树园 萧 枫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