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厂穷工作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24
第3版()
专栏:

厂穷工作好
新华社记者 陆笑萍
在郑州行政区新建的高大楼房和新工业区的现代化工厂之间,有一片用土砖土瓦盖起来的矮小的房子,还有几处像建筑工地那样的临时工棚。那便是六年前新建的地方国营郑州合作油厂。
这个厂当时的建设投资只有七万元。从农村来的筹办这个厂的干部,得到这笔有限的资金后,曾这样想:这点钱连大楼的一个角也盖不起来;购买像样子的新式机器,也只能买几部。可是国家只给这么多钱来建厂,就只有采取勤俭节约的办法。于是他们在厂房和其他建筑工程上,采用了价格便宜的农村手工制造的砖瓦和本省出产木材;水泥匠和木匠也是临时从附近找来的,并以一些建厂干部充当临时工。结果每平方建筑工程的造价比国营公司承建的造价要低30%。生产设备,全部买的别厂用过的旧货,比买新的省一半多钱。又把原有的几间破房子,修理起来当办公室。一共才花了五万四千元。剩下的钱,留作流动资金。当时,他们没有办公用具,便从别的单位借来一些闲置的破旧的桌子和椅子。厂里的领导为了添置椅子,曾走遍了郑州市各个家具厂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后来他们打听到郊区有个木业手工生产合作社做的椅子很便宜,很结实,就是粗笨些,正合他们的心意。他们欢天喜地买了回来。当时因为盖不起浴池,就买了一口大缸,职工们用蒸锅里的水洗去身上的油污。
就是这个工厂,现在成了河南省油脂工业中的先进厂。在1956年全国油脂工业开展厂际竞赛的时候,这个厂曾被评为全国的增产节约先进单位。这些年来,由于他们一贯坚持了勤俭办企业的精神,使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57年每天榨大豆的数量,比开始生产的1952年提高了一○点一八倍,产油量提高了一四点一倍,大豆的实际出油效率达到81.76%。成本也比较低。六年来,这个厂为国家积累的资金,已经相当于原建厂投资的十二点二倍。机器设备,也由手榨机改成机械化了。
在这个厂刚开始生产的时候,工人在手工榨油机上劳动,干部们在厂里也参加各种体力劳动,和工人们同甘共苦。他们为了把钱尽量用于发展生产,连一个搬运工都舍不得雇,每当农民们把原料送到厂门口,干部们就一拥而上,把原料一一搬到仓库里。有时原料供不上了,干部们就亲自赶着马车,出去接运原料。工人每天榨出的豆饼,干部们就将它们一块块垛起来。刷油桶、装油,也是由干部们亲自来做。这样,不仅节省了费用,而且锻炼了干部,在全厂树立了艰苦奋斗的作风。
以后国家又拨给他们一万元,让他们扩充设备。他们得到这笔钱以后,非常高兴。曾三番五次地讨论如何使用这笔来之不易的款项。他们用这一万元买来了十部旧的全套的水压机设备。使每百斤大豆出油率由过去的十三斤多提高到十四斤以上。只两个多月,全部投资就收回了。
全厂用水压榨油机以后,每天需要一百多担水,要由工人在上班前从井里把水一担担地挑到车间。这时候,不少工人主张使用自来水。于是厂里就发动大家讨论,使用自来水的意见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因为安装自来水费需用六千多元,同时把以前打的水井废弃了不用,又太可惜。他们终于想出办法,由老技术工人提拔为干部的侯庆琪,到郑州合作总社废料部买回一部旧水泵,加以修理后安装在井上,以抽水代替打水;又用竹子涂上防腐的桐油,埋在地下充当铁管使用。这种用竹子安装起来的水管,已经使用三年多了,一直没有出什么事故。
郑州合作油厂的职工把爱护机器,使机器少发生事故,减少检修费用,当成日常生活中最大的节约。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并且在检修机器的时候,在不影响质量的条件下,所需的零件,自己能够加工的,就尽量由自己加工,能利用废料的就尽量利用废料。这样,他们1957年的检修费用只占生产成本的4.16%,比1952年降低39.82%。在使用加工材料的时候,也十分注意节约。如果豆子抛撒了,他们就一一地捡起来。仅1955年,他们就节约了大豆一万六千多斤。有一些工人曾经不注意刮饼边,厂的领导干部便教育工人利用刮下的饼边。因此每天每班能多出油十到十二斤。
这个厂也曾经有过这样情况:工人动不动爱和上海、旅大的油厂比设备,说自己厂落后了,应该换成自动化的螺旋式的榨油机。干部也说他们宿舍和办公室在一起很不方便,应该同别的单位一样将它们分开,并且要求把桌子换成写字台。在这种情况下,厂里的党组织领导人和厂长等,便带头换用最坏的办公桌子,住不好的房子。他们并且向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才算先进厂?在大家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的工人提出,应该好好挖掘自己现有设备的潜力,进一步提高出油率,才算先进。干部们也说自己的生活条件比在农村时好的太多了,不应该和别人比排场,而应该比艰苦,比钻研技术。现在,这个厂的主要干部已经可以在车间里解决技术问题,经常给工人上技术课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