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同一个下乡干部谈话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24
第7版()
专栏:思想评论

同一个下乡干部谈话后
若波
我们机关一个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知识分子,有热情,较实际。他患有较重的脑神经衰弱症,医生劝他到乡间去一面工作,一面休养。于是,他就在去年4月间当了下乡上山的“开路先锋”,到了农村,参加了生产劳动。最近,他从农村回来,我同他作了一次简短的谈话。
这次谈话,从思想感情变化开始,到自觉地改造思想结束。在谈话中,感触颇多。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看来,认识首先是实践的问题。实践对思想改造有很重大的作用。“实践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过程有两个阶段,即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它们都以实践为基础。毛主席指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位下了乡、参加了生产劳动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半年多的实践中,不但增进了身体的健康——脸红红的、胖胖的,身体结结实实的,握起手来很有劲,比之半年多以前那种清瘦软弱的样子,几乎换了一个人——而且思想上也得到了很多感性知识,只是还没有上升为理性知识,因而曾经有所“苦闷”,经历了“之”字形的过程。这也证明了下乡上山,劳动锻炼,身心两健的必要性,以及自觉地改造思想,脱胎换骨的艰巨性。
他在农村中,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农民身上看到了优点,也看到了缺点。他不能理解到刚刚合作化了的农民,还残存着旧社会个体所有制下面的小生产者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觉得农民勤劳,朴素,节俭,诚实,踏实,讲求实际,实事求是,的确是知识分子应当学习的。但是,另一方面,又觉得农民还有自私,觉得农民勤恳劳动是从个人利益、改善生活出发,而并非都是为了社会主义,为了发展生产。他有些迷惘起来。
在这一个问题的观察上,有三点感触可谈。第一,同工人阶级一样,农民也须有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工人阶级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导,只是“自在阶级”而不可能形成“自为阶级”。当工人运动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旦结合,工人运动就由自发性进入了自觉性。农民在合作化以后,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那么,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等等观念,也不可能树立起来。因此,合作化以后不久的农民,一方面,在某些问题上表现了自私,表现了从个人利益出发;但是,另一方面,一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导,农民的觉悟就很快提高,社会主义的立场也更坚定。青年知识分子下农村,要向农民学习他们的本质的一面。另外,还要尽可能作一个以身作则、移风易俗的人,在这一点上,下乡上山又不是去当一个普通农民。
第二,人类社会就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物质生活问题,从事生产劳动,结成生产关系,进行着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农民从事生产劳动,为了改善生活而积极勤恳,这并没有什么不对。我们反对的是“不劳而获”,倡导的是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生活,是“按劳取酬”。历史上的历次社会革命,都是为了解除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更是为了更美好的幸福和持久的和平和解放。党的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在五年内,各地农业合作社争取赶上或超过当地富裕中农的水平。这些都说明生产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农民在发展社会生产的基础上改善生活,这是应该的,正符合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社员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问题是要帮助和引导他们自觉地把生产积极性的目标引到发展社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这又表明下乡上山并不是单纯作一个普通农民。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是具体的。经过实践,可以丰富从书本上学来的真理所指明的内容,也可以从实际的感性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因此,下乡上山,劳动锻炼,也要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或者用感性认识去证明和充实理论知识。这样,才有可能作到理解以后更深刻地去感觉它。理论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实践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只有实践而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指导是盲目的实践,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书本理论而没有实践则是空洞的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不必改造思想,就是‘红’的。”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如果不经过实践,不经过思想改造,改变非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就不能够使理论联系实际,也就不能够体会具体的真理。
毛主席教导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并不能使我们“自然红”,必须经过实践,经过自觉地改造思想,改变了原有的非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才有可能达到“真红”。我同这位下乡青年知识分子的谈话结束时,就接触到思想改造的自觉性问题。他说,如果注意观察农村中的周围事物,把它们提高到理性认识上来,思想收获也就可能很丰富;但是,过去一段时间,盲目性较大,因而在改造思想方面就显得不够。他的说法,使我想到了另一位青年。那位青年知识分子,曾经在训练班专门学习过理论,并且已经参加工作有好几年。但是,据说,他对下乡上山,劳动锻炼说成是:最多咬紧一两年牙关,就可以回到北京来。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明锻炼吃苦必须长期坚持,而是说明生产劳动似乎与改造思想无关,只要咬牙两年,回北京来依然过城市生活。这种想法,能够把思想改造好吗?能够真正把自己锻炼成“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吗?答复应当是否定的。下乡回来的这位青年,现在却深切地理解到思想改造必须具有自觉性了。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明,人们在不断的向自然斗争和阶级斗争中,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思想意识。这种改造,一方面,固然不能离开自己的革命的实践,另一方面,也不能离开自己的主观的努力,进行自我修养和学习。如果不作主观努力,而要求得自己的进步,仍是不可能的。少奇同志教导我们要在主观上努力修养和学习,就是要求我们自觉地在实践中改造自己的思想意识,自觉地脱胎换骨。如果只有盲目性的实践,而不在主观上努力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来掌握改造思想的武器,时刻地检查自己,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也就很难达到从劳动锻炼中脱胎换骨的目的。共产党员之所以会成为“特殊材料制成”的人物,革命锻炼和自觉改造是他的起点。
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关头,党内出现了一小撮右派分子,这也是不足为怪的。他们之中,虽则有一些人经过了二、三十年的革命斗争,但在思想上却没有经过主观努力的自觉改造。所以,他们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孽根未除,闹名誉地位,堕落腐化,发展成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叛徒。少奇同志指明,经过长年革命斗争锻炼过来的革命者,并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成为很好的老练的革命家,这主要就是由革命者自己的努力和自我修养之不够而来的。每一个革命者都必须在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在各种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去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培养自己对于新事物的感觉,提高自己的思想能力。下乡上山,劳动锻炼,不仅是青年知识分子进行思想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途径,也是曾经经历过长年革命斗争锻炼的某些干部所需要补课的。经过艰难困苦,自觉改造,才能锻炼成“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才能锻炼成具有高贵政治品质的政治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