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楚家壪的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26
第7版()
专栏:

楚家壪的变迁
波涛
“猪有圈,牛有栏,污水有桶,厕所加盖,鸡鸭笼里关,雨住天井干,石板干净像磨盘。”
这是楚家壪群众形容他们家乡的几句话。
从湖北省孝感县城向东北,走上二十多里路,就到了棚兴乡的楚家壪。那是一个平坦的盆地,十九户人家都住在这个小壪子里。门前,有几个接连在一起的稻场,稻场边上,有两口较大的堰塘,各插着一个小木牌,一个是洗菜专用塘,另一个是洗衣服和洗污物专用塘。壪子后边还有一个盛满深蓝色水的塘,那是饮水塘。在壪子背后的一个角上,有个长方形的院子,院子里盖着一排矮小的房子。二十四头猪和六头牛都喂在这里。壪子另外的角落,还有三个男、女厕所。
每家的天井,都放一个盛污水的木桶。各家洗锅等用过的污水,都倒到桶里,水满了,就倒到粪窑里。每家的屋里、地下都打扫的干干净净。屋顶上也看不到灰尘。过去,这个壪子里每到夏天总要有几十人生病,但是1957年全壪子里没有一个人生病。
1957年,全壪积的各种家园肥料就有二万三千二百多担,占全壪一百三十一亩田需肥量的80%。
楚家壪变成这个样子,是经过一场思想论战和艰苦的劳动的。1952年的时候,那时的楚家壪是:人挨牲畜睡,牲畜靠着锅灶息;天井污水遍地漫,粪坑遍布屋、塘边;屋内漆黑阳尘飞,马桶臭气冲天,一到热天,蚊咬蝇啄,病人叫苦连天。所以当时有“臭家壪”的称呼。当时共产党员、乡妇联主任吴海香同志,响应党和政府关于清洁卫生、积肥生产的号召,首先在她所领导的那个互助组里,发动大家改变“臭家壪”的现状。
起初,群众拥护她的倡议,并且提出过很多宝贵的建议。可是到了行动的时候,群众又提出了一大堆意见。如说打扫清洁太费工夫啦;又是怕什么动了土不吉利啦等等。针对这种情况,吴海香一面帮助大家算积肥的账,算清洁卫生好处账;一面自己带头,率领几个积极分子动手干起来。在一个天井和阳沟里,就挖了七十九担肥。用屋里的尘土种菜园,长的茂盛还不生虫。群众看见有搞头,也就跟着动起来了。
1957年的春天,全壪群众响应党和政府除四害的号召,开展了除四害运动,共捉了老鼠二百九十一只,麻雀二百零二只。目前,壪里已经很少看见蚊、蝇、麻雀和老鼠,而成为积肥卫生模范壪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