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有备无患”思想造成严重浪费 很多单位设备储备过多过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28
第3版()
专栏:

“有备无患”思想造成严重浪费
很多单位设备储备过多过早
本报讯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在监督基本建设拨款使用情况中发现,目前很多单位设备储备过多过早,对资金周转十分不利。
根据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去年对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部三个部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和对所属部分建设单位进行检查的结果,发现这三个部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历年年终结存的设备一般都相当于次年设备总投资的一半以上,有的建设单位甚至相当于次年设备总投资的一倍或两倍。这就是说,当年需要的设备,一般都在半年、一年以前或两年以前就储备下了。个别的设备储备期还有长达四、五年的。
据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有关负责同志谈,其他部也有类似情况。
由于设备储备过多过早,使大量资金不能充分发挥投资效果。上述三个部历年来每年都有不少结余资金,而结存的设备占用的资金,平均占74.5%,最高占82%。吉林有个厂1955年结存设备占用的资金相当于当年设备投资的136%。鞍钢1956年结存的设备价值一亿六千六百多万元,1957年只能用20%,其余80%要在1958年以后甚至1960年才能用上。这80%的设备占用的资金,可建三、四个十万纱锭的纺织厂,或十一个机械化的小型轧钢车间。
设备储备过多过早,还要增加管理费用。如哈尔滨某厂按目前实际设备安装量,只要一个面积十二万平方公尺的仓库储存设备就行了,但是由于设备储备得过多,1953年修了一个仓库,1954年又修了一座,多花了五、六百万元。设备管理人员也因此增加了将近一倍,仅工资开支每年就有数万元。
造成这种情况,除计划、设计确定晚,变动多,或工程缓建、停建,以及国外订货时间不易掌握必须早订等客观原因外,主要是由于许多单位不注意精打细算,存在宁早勿晚、宁多勿少、有备无患等思想。不少单位在任务还没有确定,或者虽然初步确定,但还没有可靠的订货依据以前就盲目订货。如永登水泥厂扩建任务还没有确定,设备就到货了,积压了八十多万元的资金。这个厂第一期工程需要的电焊机,只要在1957年投入生产前到货就可以,但他们竟在1955年就买来了,在仓库里放了两年。太原有个工厂任务还没有确定,土建工程还没有动工,就花了二十七万多元买来很多仪表。有的单位为了“有备无患”,把自己并不需要或暂时并不需要的设备也抢购储存起来。如鞍钢1956年的库存设备中有价值四百六十多万元的设备是历年滚存下来的。这些设备计划上没有,但也一直放在仓库里,美其名曰“保留设备”。还有一些单位把自己并不需要的设备抢购去作为“资本”,以便和别人交换自己所需要的设备。而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处理积压设备督促不紧,设备储备定额控制不严,建设银行监督不够等,也都对造成设备储备过多过早有一定影响。
目前,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正准备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这一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