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从一个乡看新式农具的推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1-30
第2版()
专栏:

从一个乡看新式农具的推广
坝盘乡是贵州江口县一个平常的乡。全乡七个社,山沟平坝各半。在去年秋耕中,全乡用三十七架双铧犁和四十七架其他新式犁,犁了63%的小季田。七个社中突出的大坳社,新式农具犁田一千三百亩,占全社田土的78%以上。
这个乡使用新式农具的历史并不长。1955年全乡才有二部山地犁和一架七寸步犁,1956年上半年新买双铧犁八部,山地犁二十部。乡党支书努力组织一批积极分子学习使用,但对这重达一百八十斤的大家伙(双铧犁),群众很不习惯,大季生产中犁田不到田土面积的3%。虽然如此,经过一段时间试用,农具手们都开始喜欢新式农具了。所以1956年下半年全乡七个社又买双铧犁二十二部(连前共三十部),无轮一铧犁八部,山地犁六部(连前共二十八部)。从上面这一连串数字,我们只看到这个乡新式农具的发展情况。但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情况就要复杂得多。
从“五怕”谈起
开始推广的时候,群众中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反对情绪。大坳社的生产队长黄光友说:“双铧犁是磨人磨牛王,我一辈子也不愿见它”。坝盘社青年技术队去牵牛犁田时,饲养员郭凤祥只肯给一头瞎子牛;新江社社员李祖桥看到运新式农具的汽车就生气;大坳社女青年农具手黄保兰、黄梅花开始学习时,要牛找不到牛,要?索找不到?索,群众还讥笑她们说:“自古以来那有女的犁田呀!你们学会了才有鬼呢?”总之,是埋怨,是反对,是讽刺打击,而不是欢迎。乡党支部和农具推广站并没有为这一股反对浪潮冲倒。他们冷静地分析了反对的根源,认为这并不是新式农具不好;群众反对,是群众对新式农具不了解,产生了顾虑。当时他们把各种反对意见和表现,作了分析,总结出群众有五怕。这五怕是:一怕牛拉不动,二怕人抬不起,三怕投资过大,不合勤俭办社原则,四怕技术不熟少得工分,五怕用坏了本地铁匠修不起。根子虽找到了,党支部为解除这五怕思想也费了很大的劲。
党支部的作用
乡党支部明确了自己的战斗任务,加强了对推广站的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技术上保证了新式农具的推广。在这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中,党支部抓住了以下一些工作:
首先,从党内到党外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开始推广新式农具的时候,连党支部成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是不一致的。如支部书记唐士桥就曾借口勤俭办社,想把坝盘社计划的六部双铧犁改为四部。在区委的领导下,党支部曾经专为此事展开过辩论,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1956年4月,县委在一次生产会议上,又把此事提出叫大家讨论。结果唐士桥同志彻底转变过来,并与农推站同志分工,积极负责大坳社的新式农具推广工作,把全乡都带动起来了。坝盘社主任吴毛弟原先为推广双铧犁与供销社干部闹架,经过讨论,认清了自己的错误之后,还主动的建议社里在推广新式农具中采取夺红旗的办法,十天评一次,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全乡每次干部会、社主任会及各社召开的社员会上,党员都始终坚持了推广新式农具的正确立场。
其次,培养使用新式农具骨干,用事实说服群众。乡党支部、农具推广站从历年的农村工作中都深深地了解事实是最能说服人的。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在群众中发现与培养使用新式农具积极分子。两年来他们在全乡培养了能独自扛犁头上高坡犁细田,每年犁二百七十亩的农具手萧贵生;培养了女农具手黄保兰、黄梅花;还培养了扛起犁头赶起牛到处表演,用事实教育群众的农具手田士魁。像他们这样出色的农具手,全乡两年来培养了五十四人。他们是全乡的甚至有的是全县的模范人物。
全乡除了参加县里学习的三十九名农具手外,还在社里采取了三天学习一天鉴定的办法,训练了八十七名农具手。这些农具手都能熟练地使用新式农具。如模范农具手萧贵生几乎是任何田都能犁了。去年种小季中,他在五百公尺高的坡上犁一丘的田。这田有三十七丈长,最宽的地方才七尺,又有七个弯,他出色地犁了这丘田,向群众完全证实了双铧犁的优越性。在推广技术中,坝盘乡坚决贯彻了县委的指示,乡干部、社干部都先后带头学习,全都掌握了使用技术。
第三、推行田土、耕牛、农具、农具手固定,分工合理的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了新式农具的推广。乡党支部考虑到使用新式农具的某些障碍,如怕别人抢工分,怕犁坏牛等,是制度不健全造成的。他们建立了“四固定一合理”的制度,有了这个制度,新式农具在坝盘乡,才最后由试验阶段跃进到正式的普遍的使用。
“六好”代替“五怕”
两年来新式农具已在坝盘乡打开了局面,尤其是去年秋耕中天旱八十来天,田土板结,老犁犁不动,新式农具更加显出了它的无比优越性。大坳社因使用了双铧犁比往年提前十天播种。农具队长谭云清很感动的说:“今年秋旱,老犁犁不进去,要不是得双铧犁展劲,全社小季面积,三股里面恐怕没种上两股”。生产队长黄光友亲热地称双铧犁为“钢板犁”。原来反对新式农具的杨大毛等,趁农具手不在家,也悄悄地拿双铧犁去用,犁了五天也成为农具手了。
新式农具在坝盘真正做到了“高坡平坝都能用,男女老少都能犁”。再也听不到埋怨反对的声音了。现在,只要在犁田季节里,满田满坝都是轻松愉快的农具手们在翻田,正如我县农民所赞美的一样:
两牛拉犁急如风,双铧翻土快如龙;
谁说新式农具重?姑娘扶起脸不红。到了这个时候,群众一致公认新式农具有六好:
第一好,新式农具能深耕,特别是双铧犁犁得深,窖粪行,能增产。如新江社在一个坝上以两丘田来作对比试验,都栽三角丛植,三十八箩(注:贵州农民习惯用的计量单位)的一丘用双铧犁,四十八箩的一丘用旧犁,前作都是小麦,土质相同,中耕施肥一样,结果用双铧犁的每亩产谷五百五十七斤,用旧犁的每亩产谷四百六十八斤半,双铧犁比旧犁增产19.14%,全县去年用双铧犁共犁大季田八千五百亩,即可增产粮食七十五万六千五百斤。
第二好,底子犁得平,能抗旱,同样的田用双铧犁要比旧犁犁的耐旱五至七天。
第三好,能大量节约劳动力。大坳社去年秋播犁旱田,一部双铧犁配一部山地犁,每天二人三牛能犁五亩,旧犁每天一人一牛只能犁一亩,新农具比犁头节约人力一倍半,节约牛工60%多。全县去年犁二季四万八千亩,只用八千个工;采用老牛,要二万四千个工,节省一万六千个人工,牛工还可节省八千个。
第四好,能抗旱播种,不误季节。大坳社去年秋旱播种,田土不好犁,由于使用了新式农具,反比往年提前十天。
第五好,新式农具好操作,不吃力,特别是双轮双铧犁,只要操作熟练,牛走稳了人不累。如坝盘社左手残废的十六岁的小女孩张桃仙使用双铧犁,评上社里的模范;六十多岁的王意胜也会使用新式农具。
第六好,新式农具耐用,节省开支,符合勤俭办社原则。大坳社一架双铧犁犁了二百七十亩才换两个铧尖,如以用新式农具犁一千二百亩计算,要换九个铧尖,值二元七角,犁扣用青麻二十斤,十元,擦犁用油四斤半,二元八角八分,犁折旧七元,新式农具共用二十二元五。旧犁头每架铧口只能铧地二十亩,需六十件,三十九元,装犁三十个工十三元五角,用木料十根十元,共六十二元五角。新式农具较旧犁节约三倍多。
(据贵州省农业厅的材料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